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蒙古葬礼

精选文摘《蒙古葬礼》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8-27|来源:散文选刊|作者:刘志成|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蒙古葬礼》内容如下:

那嘎图阿布闻声赶来,看到哈达玛碗(岳父)这样,估摸着怕是不行了。而那斯太哼(老人)心里似乎也很清楚。他看看那嘎楚阿布,看看奇木格,断断续续地说:“奇木格,阿拜不行了。”

“不会的,阿拜,你没事的,只是感冒而已,过几天就会好的。”奇木格强忍住泪水。

“阿拜的身子,阿拜自己心里最清楚,活了这么些年,也够了,看到你有人照顾,阿拜也放心……孩子,好好过日子,你额吉来接玛奈(我)了……”阿拜眼睛望着屋顶,手挣扎着伸向虚空,似乎想要抓住些什么,奇木格顺着阿拜手的方向望去,其实什么也没有。就在这时,阿拜的手无力垂下,慢慢闭上眼睛。

“阿拜,阿拜……”

“那嘎楚阿布(叔叔)……”亲戚们闻声赶来,探了探老人的鼻息,轻轻说:“去了。”一块素缟随之覆在老人脸上。哭声撕破了草原的寂静,那一刻,奇木格恨不能随阿拜而去,春夜的寒意更深了。奇木格的眼泪就那么淌着淌着,似乎要流成一条小溪,汇进阿拜生活的察汉淖尔湖里……

蒙古包外,光秃秃的裹上黑布的玛尼宏神台显得格外庄穆。降下来的禄马风旗也晃动着一种悲哀的情绪。灰蒙蒙的天空上几朵苍白的云朵,素缟一般缠在察汗淖尔草原的上空,如同缠在奇木格的心头……

“玛尼宏神台”“禄马风旗”,是因音译而出现的以讹传讹。这种叫法,蒙古人是不喜欢的。“玛尼宏”是因为蒙古人在祭祀时会吟诵佛教咒语“嗡嘛呢叭咪畔”而被误解,“禄马风旗”是“赫依摩力”的直接音译,原本是作为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大军中不同旗帜的象征,蓝色旗象征着“呼和鲁特”(蓝龙旗),红色旗象征着“乌兰西乌特”(红鹏旗),黄色旗象征着“希日巴尔持”(黄虎旗),白色旗象征着“查干阿尔斯楞特”(白狮旗),绿色旗象征着“腾格里赫依摩力”(天马旗)。而将这些合起来,便是“赫依摩力苏力德”,“赫依”意为神采,“摩力”意为骏马,“苏力德”则是“精神之旗”。

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忆里,公元1218年,蒙古汗国大军受成吉思汗之令开往西夏的朵尔篾盖城,准备征伐西夏,途中击破了盘踞在夏州(今白城子,匈奴铁弗部统万城遗址)、额布德尔嘿城(今乌审旗陶利镇西南)和白莲城(今乌审旗陶利镇呼和茫哈嘎查附近)的西夏军队,并且在如今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陶利镇呼和茫哈嘎查境内设立大营,从此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就成了大蒙古汗国的重要军事基地。战事结束后,一批士兵留在这里驻守,他们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所以有大量的兵器无处存放。于是,成吉思汗对留守在鄂尔多斯的兵士下令,将无处存放的兵器“立在各自家门前,每天早晨洒奶熏香祭拜供奉”——这便是赫依摩力苏力德祭祀的由来。数百年来,赫依摩力苏力德被人们认为是成吉思汗及众多英雄们英灵的寄居之所。供奉在家门前,便可战胜自然灾害,驱除邪恶妖魔,让家中人丁兴旺、牛羊肥壮、诸事顺遂。每日清晨,人们都要撒奶熏香祭拜,当家中有重大事情,如婚丧嫁娶、添人进口、即将远行、远道归来等,也要举行祭祀……

现在,收尸者达来正在收殓阿拜的尸体。在蒙古族葬礼中,能跟尸体直接打交道的,除了喇嘛,大概就是收尸者了。喇嘛是超渡亡灵的,动口不动手。收尸者是安顿肉体的,动手不动口。除了死者的苫面布、裹尸布和一双袜子,别的好东西全让喇嘛拿去了,收尸者属于“受苦不挣钱”者。达来跟阿拜的属相相克,他为阿拜合上眼,在阿拜头跟前煨上香火。用毛巾紧紧捂住口鼻(那时无口罩),用双手的无名指,一下一下地往上搓阿拜的额头,赶他的灵魂快走。阿拜肚内有余气,是切忌扑入活人七窍的。因此,达来与阿拜保持一段距离,用双手不断挤压他的腹部,使气慢慢排出。待达来喊出“时辰到了”后,叔叔从左腿开始,婶婶从右腿开始,脱阿拜德裤子,脱袍子,矫正阿拜姿势,把头发散开(有的地方男剃头女梳头),弄得赤条条后,脚上穿上袜子,脸上盖上白布,身上用白布裹起来。趁阿拜尸体软和的时候,达来把他的两臂屈在胸前,双手合十,盘腿而坐,作祈祷之状。然后保持着这种姿势装进了干净的白布口袋,面朝西北而坐。面前摆了灵桌,点起尸灯,燃上黄香,奇木格昼夜守护,不使熄灭。灵桌上放七个饼子、五枚红枣。饼上不压花纹,面朝下扣过。在鄂尔多斯蒙古族风俗里,死者脸向西北坐下,面前摆桌供奉,这叫倒供,是蒙古史诗中魔鬼的作法。蒙古人以偶数为吉,奇数为凶,送葬走的必须是奇数,回来是偶数(死者算一人)。春节拜年的饼子,都是六、八、十个,红枣二或四枚,只有供奉死人才能用奇数。蒙古包里,缸中的水早已倒掉,天窗上的顶毡也盖了下来。门窗堵得严严实实,害怕猫狗闯入,导致“跳尸”。奇木格在阿拜脚上放了哈达(相传灵魂藏于脚内),跪在那里磕头时,就有极富音乐感的喇嘛诵经声和铃鼓声涌入耳内。奇木格的眼泪又淌了下来。喇嘛的诵经声充满平和安静的温馨,这对弥留之际的阿拜是一种安慰和召唤,似乎他面对的不是死亡的幽谷,而是美妙的天堂。

蒙古人死后,不讲究进棺材搭灵棚。蒙古包上很快吊起了一块帘幕……

白天,喇嘛们抑扬顿挫地念着藏经的“精装本”。

晚上,亲人们声音哽咽地念着《玛尼》的翻译本。

三日后。不讲究给死者铺金盖银、穿绸着缎,却讲究“上路鞋袜”的亲人们,给阿拜穿上了一双由族里十八岁未破身的女儿缝成,底上绣有莲花的蒙古靴子。以便穿行十八层地狱时,防止投生的路上让蒺藜扎脚。

现在,正是停尸三天以后出殡的时候。蒙古葬礼讲究死人不走活人走。清人罗卜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载:人死以后,把他抬到……座生前住过的毡包里,家人则把其余的毡包装到车上,赶着牲畜,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回来了。那毡包也同死人一起扔了。《元吏·祭祀志》说:“凡帝后有疾危殆,度其不可愈。移居外毡帐房,有不讳,则就殡殓其中。”成吉思汗也享受过这种“待遇”,只不过他后来龙体康复,才没有让养病的毡帐成为他的坟墓。

此刻,在古老的鄂尔多斯草原,这种风俗的遗风正在上演。尸体是不能从门上抬出的。人们把蒙古包西南的毡子撩起,把尸体从哈那下面送出。而倘若是住板森(房子)的,要从窗户上往出抬。抬尸体前,用红柳或芦苇绑个假窗户,套在真窗户外面。死人从窗户上往外抬的时候,千万不能碰着真窗户。那假窗户却同死人一起,拉到墓地上烧掉了。这假窗户,象征古代入殓死者的蒙古包,所以要同死人一起扔掉。本来还应当“死人不走活人走”的,因为居住了不能搬迁的土房,只好委屈死人让路。

出院子的时候,也不能从豁口或院门上出,一定要从院墙上架出去,还讲究死人不许落地,直接把死人抬到马背上。马背上的死人,一律驮在马外手(右边),头朝前,脸冲外,身体平躺紧贴着马背(有时也用骆驼),就像驮一条口袋一样。里手便真的有一条口袋,装满等量的石头,以便与尸体平衡(有的地方给死人披件衣服,使其坐在马背,活人骑在后面抱着他。送出去以后,这件衣服又拿了回来,必须领口朝下,从外手耷拉下来。表示一个人到了阴间)。当地葬礼有时也抬到牛车上,车上拉上死人,收尸者在前面骑马开路。马在哪里撒尿,哪里就是最好的墓地。如果马索性不尿,收尸者就丢骰子卜一下,定个大体方位,铺下一方白布,用扁羊角在外面画一圈,再把白布去掉,就算划出了墓地。死者一律头朝北,长者靠上,壮者居中,少者靠下。收尸者燃起一堆火,念经烟祭。子女们把食物焚在脚边,绕着尸体“呼瑞”三圈,在脚下叩头而去了。收尸者留下,把苫面布取了,袜子脱了,裹尸布扒了,赤条条把死者丢在野地不管了。这三样东西都归了收尸者。所以民间有句俗话:“死者连一匹大布土布,都不能给自己带走。”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69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中篇散文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