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父亲的希望田(外一篇)

精选文摘《父亲的希望田(外一篇)》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8-27|来源:散文选刊|作者:王进明|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父亲的希望田(外一篇)》内容如下:

稍微平坦且面积大一点儿的旱地,父亲总会在春天趁生产队没有出工的闲暇时间提前耕过。此时啥也不种,父亲把这种做法叫息田。息田会在春夏之交,地里长出蒲公英、苦菜、甜苣等野菜和茂盛的野草之际。息田成为孩子们挖野菜、割野草的绝佳去处,嫩的野菜人食用,老的野菜野草喂牲口。到了暑伏天,下第一场雨后,父亲会在息田里耱上荞麦。夏末秋来夕阳西下满天红霞的时候,雪白的荞麦花总是散发出迷人的淡香,父亲会蹲在荞麦地里悠闲地抽着旱烟,望着一地荞麦花中蜂飞蝶舞,脸上常露出满意的笑容。

记忆最深的还是70年代末期,陕北高原全民种植一种叫冬花的药材。此种草本植物喜阴凉潮湿,初春把切断的根犁入土中,寒露季节收获花骨朵。那年全村人举家剥地,抢占河滩湿地,崭新的干打垒简易石砌墙——河工,几乎塞满小河槽,拉土车,拉石车忙做一团。当然父亲也不甘落后,那时哥哥姐姐们已经成壮劳力,一家人齐出动,以先前父亲的希望田为依托,我家的下湿地最多,有的经过修整拓展还可以上牛犋耕犁。到了深秋,院里挖一地窨子,收获满满一窨子冬花,夜里一家人围着煤油灯剥冬花。一堆一堆的冬花母亲小心翼翼地去风干,一下子卖了近千元,多少年家里没有如此可观的收入,让一家人高兴极了。好景不长,只一年光景,第二年就没人收购了。好不容易收获了近头年两倍的冬花,父亲哥哥用牛车拉着去山西的河曲卖掉,却只卖了头年一半的价钱。

对于那些特别不规整的石坡地,父亲会因地制宜,用石头或用泥土圈起一个个小坝,让日久天长的雨水冲来的泥土在此驻足积淀。树坝里栽上杏树、桃树、枣树、海红子树,让希望在石头缝里生根发芽。这也成为大山里独特的风景,甜蜜的果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新的希望。

剥地的习惯一直持续到父亲去世前五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可惜的是,时过境迁,孙辈们个个远走高飞,地没人经营了,树也没人修整了,每到夏末一地金黄的杏子化作尘泥。到了冬天,海红果在枝头寂寞地摇摆,一阵风吹过,发出悠扬的胡笳声,只有在天堂的父母最懂这凄婉的呼唤。有谁还能记得曾经这些叫不起名的、零散的希望田,承载了几代人的快乐与希望,挽救了几代人的生命,养育了几代人的成长啊!

父亲曾经是个“窑黑子”

人总是在期盼中拼搏,在希望的信念鼓舞下奋力前行。

在不知不觉中,赏春花、沐夏雨、收秋果、笑待红梅傲雪凌风姹紫嫣红,过了一年又一年。回过头来却不知时间都哪去了!

漫步岁月回廊,时间就像流沙悄然消失。蓦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今天在电视上看记者讲述一座煤资源枯竭后,被遗弃的老煤窑。

或许是创业者、开拓者的事迹被感动,亦或是对曾经是小煤窑下井工父亲的思念。

瞬间热泪盈眶,继而泪水疯狂地流淌不止,不由自主地抽泣起来。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村里的小煤窑掏炭,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窑黑子”。

每天总是在村里上灯时分,他才挑着满满一担煤回家,第二天凌晨总是不等我醒来就去煤窑上工。

掏炭是个苦力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一般人是吃不消的,有的甚至搭上了生命。

父亲之所以选择比常人付出十倍苦力,冒着生命危险下井挖煤,完全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

那时一家七口半人,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加我姊妹五人,祖母是父亲和伯父共同承担抚养的!

一家人吃喝拉撒的重担全部压在父母的肩上。下煤窑不但给的工分高,生产队还额外给补助粮。

人们常说“驮过轿的骡马,下过炭窑的男人”受尽了世间之苦,遭尽了世间之罪!

五块石头夹着一块肉,好多未知的隐患时刻威胁着弱小的生命。两不见太阳的滋味,是需要超越常人无比的心理承受能力方可做到。

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为可贵。

那时候人们以崇尚奉献精神,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各地高潮迭起。

父亲正当年,虽然没读过书,但思想观念超前,总是走在时代召唤的前列。

没有懂得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但在农业社生产过程中还是非常积极的,曾被村里公社推选为府谷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家乡小煤窑出产的煤老乡们叫“快炭”,最明显的特点是这种煤火势猛、烟大、炉灰多,燃烧时间短,会散发出呛人的硫磺味。

“快炭”煤层薄,地表覆盖深,存储量少,只适合打洞小规模开采。

时过境迁,周边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喇嘛峁、黄草梁、石窑庙、东子堰、二长渠……“煨炭”的大面积开采瞬间取缔了家乡的小煤窑。

煨炭的特点是燃烧时烟尘小,燃烧可持续时间长,燃烧后炉渣少。可做火种,易燃烧,不用柴禾有火种就可以直接点燃。

煨炭煤层厚,地表覆盖浅,存储量大,适合大规模大面积开采。

之后家乡的小煤窑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些曾经惊心动魄的事迹也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

去小煤窑的路也长满野草,只有斜坡上那些永不褪色的褐色煤渣,依然孤独地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寂寞地坚守着阵地,倾诉着往日不平凡的记忆。

那是我在包头上学的第二年冬天,地方政府倡导开发地方资源,挖掘地方潜能。听说家乡要开发村里的小煤窑,父亲以井下经验丰富被邀请为技术指导员。这次父亲再次当上了“窑黑子”。

心里话,虽然给挣钱,全家人还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反对的,但父亲还是执着地去了,而且很积极,因为终于轮到他老人家,发挥才能的时候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687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3 4 5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中篇散文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