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鱼骨非骨

精选文摘《鱼骨非骨》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8-14|来源:故事文摘|作者:胡烟|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鱼骨非骨》内容如下:

2

我在蓬莱师范学校读了3年书,这是令很多同龄人羡慕的事。首先,当年的师范学校名额抢手,承诺包分配,中专毕业后就可以当教师,铁饭碗。对一个小县城的女孩子来说,再适合不过了。其次,学校的环境好,校园的最北端,仅一墙之隔,就是着名的蓬莱阁旅游景点。八仙过海传说的诞生地,一个“仙”字,令人心驰神往。多年后,我依然能感觉到当年那片山水给我的滋养。

师范学校校风很严,实行军事化管理,女生一律不准留长发,周末也只有半天可以出校门。印象最深的,每天早晨几百名师生拉起长队跑操,不论寒暑,生理期也不允许请假。当年学校没安装暖气,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靠跑操来御寒。学生穿统一的蓝校服,两队列,从操场集合出发,出校门右拐,沿着学校西侧往田横山的方向,上坡,再上坡,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依旧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上到缓坡的最顶端,便是蓬莱阁景区的外围景观。往下望,海浪澎湃,山花在风中摇曳。我们无心欣赏美景,一个个脸涨得通红,双腿像灌了铅,吹着冰凉的海风,说不上是冷还是热。绕着蓬莱阁景区半圈,再下坡,然后从校园东侧绕回来,3500米,每天重复着这种历练。

上午两节课之后,又是跑操,绕着操场跑。400米的操场,跑3圈。我们的操场处在洼地,校园外居住的渔民,经常从围墙探头进来看热闹。那场景很像参观斗牛场。

疯狂的跑操到底是管用的,当时我冬天基本不感冒,连棉服都不穿,毛衣加运动服,不觉得冷。

周末宝贵的半天,我们出门逛街,买些日用品和零食回来。天气好的时候,也会往蓬莱阁景区的方向走走。当时景区门票要50元,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足200元,当然舍不得进去参观,只在围墙外看看光景。蓬莱阁的标志性景点,清同治年间修建的普照楼灯塔,隔着老远在海滩上也能望见。

对我们女生来说,最吸引目光的是工艺品一条街,珍珠项链、猫眼项链,各种贝壳制成的工艺品,还有八仙过海连环画,琳琅满目。多少次都看不够。我一般从头逛到尾,然后花三五块钱,挑一条最喜欢的猫眼项链,放假带回老家,送给朋友当作礼物。当年的蓬莱阁旅游区,让人颇有些高攀不起的样子。

读师范学校的第二年,我们换了新的班主任,姓刘。刘老师的丈夫是军人,复员后在蓬莱阁旅游区里负责看管索道。

一个春天的周末,刘老师决定带我们班集体到蓬莱阁景区里坐一次索道。她知道我们这群穷学生是不会掏腰包去坐索道的,所以开了“后门”。我们兴奋极了,很多人连进景区的大门,也都是第一次。各色风景先略去不表。那是我第一次坐索道,太震撼了。两座山头上架起长索,下面便是海。当天有风,铁索摇摇晃晃,向我们示威。山脚下的海浪白滚滚的,猛烈地击打礁石。斗胆向下望一望,不禁头皮发麻。我们感觉既新奇又刺激,唏嘘着讨论——这和普通索道相比,万一出了意外,除了摔死,还多了一重死法,便是淹死。

我们捏着一把汗,战战兢兢,逐一坐上了索道。想象当年的八仙过海,也不过是在海洋的上空飘飞,这种联想,让我们兴奋了许久。

对班主任的这一举动,我至今仍怀有深深的感激。她冒着风险做这件事,不仅是对我们的尊重,还夹杂着亲情

一晃20年过去。去年夏天,外甥女闹着要去蓬莱阁玩,国庆假期,我便带她从北京回到蓬莱。一别多年,很多风景变了模样。当年记忆中无比热闹精彩的工艺品一条街,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一家家商铺,虽然也售卖工艺品,却门庭冷清。橱窗里的摆件黯淡无光。一切陈旧、落寞。

我要陈述的重点,是索道。一路上我向外甥女描述索道的高和险,让她有思想准备。但到了现场,我发现索道只是在两座小山头架设起来的巨型秋千,丝毫没有挑战。索道下方,海水依旧翻滚白浪,却是温柔的浅滩。我怔住了。再看外甥女的脸上,也是毫无表情,显然并不兴奋。

我不知道我的记忆发生了怎样的错乱。以前遭遇同类情形,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参观小学校园,发现我们以前疯狂追跑的大操场,实际还不足一个篮球场大小。教室的窗户,以前费好大劲才爬得上的窗台,低矮局促。一切,成了微缩景观。显然,这种比例的变化,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

但蓬莱阁景区的索道,在我第一次乘坐的时候,我已经年满18岁。彼时,我由于跑步的缘故,饭量惊人,不到1.6米的身高,体重达到了60公斤。应该不存在比例变化问题。那究竟是什么,让我记忆中险峻刺激的索道,沦为毫无诱惑力的大秋千呢?

这件事情太小了,却在我心里打了一个结。

时空流转至明末,文人董其昌是在书画领域集大成式的人物。位高权重的他,比任何画家都有条件阅览前世名作。在他看来,元代画家黄公望最高妙的作品,不是《富春山居图》,而是一幅名为《秋山图》的立轴。该作品实在精彩,“非《浮岚》《夏山》诸图堪为伯仲”。他多次在弟子王时敏面前夸赞这幅画,眼神中流露出的神采令王时敏心动。后来,得知这幅画被润州(今镇江)张修羽收藏,王时敏便千里迢迢赶往润州张修羽家寻访。寻访的过程神秘曲折,此不赘述。一见到画作,果然如恩师董其昌所说,不同凡响。王时敏便开始筹备钱财。然而,软磨硬泡,张修羽怎么也不肯将画转让。无奈,王时敏只能空手而返。

50年过去,王时敏也老了。他的弟子王翚常听老师讲起《秋山图》,每每望着恩师那种渴望倾慕的眼神,他便很是动心,决定再次到润州寻访这幅画。时过境迁,当年的张修羽已经过世了,画早就转手了。后来,几经辗转,王翚居然在朋友的帮助下买到了这幅画。

他捧着画,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返回,“立呼侍史于座,取图观之”,众人却大失所望。尤其王时敏,一边展卷,一边皱着眉头,神色凝重。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90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中篇散文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