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历史故事 >君子之交淡如水

历史故事《君子之交淡如水》

栏目:历史故事|日期:2022-04-17|来源:青年文学家|作者:石宇晴|阅读:手机阅读

历史故事《君子之交淡如水》内容如下:

三、苏轼与王安石的初期交锋

苏轼对王安石的不满意并非凭空而来,若要寻源就必须提到苏洵和王安石的关系。苏洵与王安石的不和几乎尽人皆知,二人政见相左,性格不合,苏洵更是作《辨奸论》暗讽王安石。苏轼受父亲的影响对王安石早期就有成见。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苏轼与王安石第一次产生关联,王安石给苏轼的制词《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轼大理评事制》写道:“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其言诚恳,言语中流露的尽是关怀之情,可见王安石对苏轼的才华和能力是肯定的。

嘉佑六年,苏洵和王安石矛盾凸显,关系急转直下,导致苏轼与王安石生出间隙。苏轼在政论文章《进策》中提出许多与王安石相对的政见。早年间苏轼的《上皇帝书》未必是针对王安石的,可《进策》无论是从发生的时间,还是言语中的“议者”等词,皆有明确的指向性。苏轼继承苏洵的财货思想,认为节俭才是生财之道,其文中“厚货财者,其别有二。一曰省费用。夫天下未尝无财也……人君之于天下,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公,仰人以援己,则难为力,是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对于财货,仍是提倡节流”很明显是指向王安石的生财之论。

此年苏轼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在复试中王安石直接向苏氏兄弟发难,如王水照先生所言:“王安石对苏辙的对策持否定态度,拒绝起草苏辙的任命状,虽然此事的起因未必可从私交来窥测,但它本身确实是王、苏交恶的一个重要事例。”苏辙的争议在此次考试中最大,但苏轼也依旧难逃,“东坡中制科,王荆公问吕甲公:‘见苏轼制策否?’申公称之,荆公曰:‘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故荆公后修《英宗实录》,训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云。”王安石对战国文章一向持否定态度,即使只是王安石私下的评价,但也可知王安石此时对苏轼多有不满。

苏轼和王安石早期的交锋停留在争辩层面,文人之间的“嘴皮子”功夫而已。此时的苏轼对王安石的不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原因来自其父亲的影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以及少年的一丝轻狂傲慢。

四、苏轼与王安石的矛盾高潮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王安石向神宗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写道:“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王安石借褒扬宋朝先皇功德,以一向仁爱着称的宋仁宗为出发点,写出种种为君之道、治国之方,笔锋一转又写“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道出当时制度的种种弊端,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在位期间更是竭力支持其改革,熙宁二年至熙宁六年,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

王安石改革是研究其与苏轼关系的重要背景,也是二人的矛盾交锋点。苏轼还朝后,无论从私人恩怨出发,还是政见原因,他都不可能站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王安石因对守旧派和政治制度多有不满,早期变法过于激烈,此时的争论涉及南人北人之争、政见之争、文学之争、学术之争,同时还夹带着私人恩怨,利益纠纷的复杂性使党派之争达到高潮,也使二人矛盾达到高潮。熙宁二年四月,王安石准备科举兴学校,苏轼便上《议学校贡举状》,指出“自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后神宗要求苏轼大胆指出当时政令得失,苏轼深受鼓舞,直言不讳,这一举动直接触碰到了王安石的敏感神经,直接进言道:“陛下欲修中书条例,大臣所不欲,小臣又不欲。今轼非肯违众以济此事者也,恐却故为异论,沮坏此事。兼陆下用人,须是再三考察,实可用乃用之。今陛下但见轼之言,其言又未见可用,恐不宜轻用。”

“轼发策云: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功异,何也?”苏轼借用考题暗讽王安石,也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苏辙在此时也表明态度,公开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同年十二月苏轼上书《谏买浙灯状》,神宗采纳了苏轼状中意见,苏轼紧接着便上书《上神宗皇帝书》,此文是苏轼反对王安石的代表作,文中言辞激烈,将他的不满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苏轼是宋文改革的代表,这一文也成为反对变法的旧党的精神代表。后苏轼有上书《再上皇帝书》,此文一出,惊动朝野,如果说第一书还只是批判改革,那这一书便是直接冲着王安石本人而来。他直言:“又欲渐消进士,纯取明经,虽未有成法,而小人招权,自以为功,更相扇摇,以谓必行,而士始失望矣。”批评王安石为小人后又批评王安石一党,其言中痛恨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又作《拟进士对御试策》使二人矛盾达到高潮。

此时推动苏轼与王安石矛盾愈演愈烈的已经不单单是私人恩怨,此时的朝廷新旧两党完全对立,也无中间立场可言。满朝文武必须在新旧之间做出抉择,诚如前文所言,苏轼不可能站在新党一派,此时的党争是盲目的,变法早就变了味道,党争的目的无非是排除异己。苏轼与王安石此时已经都没有退路可言,二者必须分出胜负,可显然神宗绝对是支持变法的。苏轼虽不是旧党核心,但却是旧党中最敢言之人,连司马光也曾表示自己所为不如苏轼,所以王安石不可能放任苏轼不理。王安石指示姻亲谢景温弹劾苏轼为父丁忧期间贩卖私盐,结束了这一场交锋。宋朝对文官的宽容是其他朝代无法比的,士大夫犯了错也不过是贬官,因此苏轼被贬官到杭州,出任通判。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434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历史人物故事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