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黑龙江之滨舌尖上的记忆》内容如下:
每年四五月份,在北疆黑龙江沿岸城市的饭店、餐馆和小吃部的门前,往往打出招牌,或曰“开江鱼上市”,或曰“本店有开江鱼”,以此招揽生意。
到北疆吃江鱼,几乎是每位游客的愿望。尤其是开江时节,吃到又鲜又美的开江鱼,更会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濒临黑龙江的呼玛县、爱辉区、孙吴县和逊克县等地,都能吃到江鱼。而在嫩江县,可吃到嫩江出产的各种江鱼。
黑龙江里盛产多种鱼类,尤以大马哈鱼和鳇鱼名贵。大巴哈鱼是鲑科鱼,这种鱼生在江河,长在大海,是回归性鱼类。每年秋季,大马哈鱼像候鸟一样从鄂霍次克海游进黑龙江,日夜兼程,逆水而上。这时,正是大马哈鱼汛期。呼玛县境内的呼玛河、逊克县境内的逊别拉河是大马哈鱼主要的产卵场所之一。大马哈鱼一般在沙砾河床产卵,产卵后又逆流而上,直至衰竭而死。第二年开江后,孵化出来的大马哈鱼顺江进入大海,在海中生活四五年后,再回游江河繁衍下一代。
1920年出版的《瑷珲县志》载:“达布哈鱼(即大马哈)齿利鳞腻,灰黑色,脖下有紫纹,腹多子,大如黄豆粒,肉肥美,行必逆流,每岁由海入江,由江入河,秋末上江库玛尔河一带极多。昔年鄂伦春人以叉挑上岸如积薪,食卖不尽则饲马,近闻东海彼族截挡,所以年来渐少,重者十二余斤。”鱼多得人吃不完,就用来喂马,这就是大马哈鱼名称的由来吧。据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黑河地区的大马哈鱼产量还很多,上市量很大,也很便宜。由于两岸人口不断增多,使资源减少。如今,没有听说谁在黑龙江里捕到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在黑龙江里已难以见到,市场有售冷冻的,说是从抚远等地贩运过来。大马哈鱼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是餐中美味,熏是不错的吃法。大马哈鱼子,黄豆般大小,金黄透明,宛如珠子,更是高级宴席上的佳品。
素有“淡水鱼王”“水中大熊猫”美称的鳇鱼,也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名贵鱼类。体形奇、肉味鲜、骨脆香,昔为贡品。鳇鱼学名达氏鳇,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它在江中发现其他鱼类时,摆动尾鳍,急速追赶,追上后,张开大口,将几斤重的鱼一口吞进。1920年出版的《瑷珲县志》称鳇鱼是“头粗与身等,其长半于身,长鼻上昂如袋伸,长出鼻外,缩则近于颌下,鳞黄色,身多横断痕如人背脊间骨,肉白多脂,骨柔而脆,为饮食上品。巨者长二三丈,重千数百斤,渔人叉其背以绳尔系之,棹船疾行,待其惫乃出之”。过去,呼玛县、爱辉区、逊克县江段都曾捕获过大鳇鱼。一般在春季桃花开、秋季枫叶红时捕捞。不过,列入保护鱼类后,已禁止捕捞。2020年夏初,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捕鱼时,捕到一条300斤重的大鳇鱼,渔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有关部门,使鳇鱼得到妥善处置,最后放归黑龙江,必须为渔民这种保护珍稀鱼类的自觉意识点赞。鳇鱼的营养价值胜过牛肉和猪肉,可烹制多种佳肴,也可用来包饺子、包子。鳇鱼的皮很厚,皮下脂肪也非常丰富。鳇鱼子是餐中上品,墨绿色,营养丰富,十分名贵,用其制成的鱼子酱更是享誉中外的美食。“鳇鱼宴”曾为黑龙江名宴之一,由六凉菜、八大菜、四细点、两地方名酒组成。
与鳇鱼齐名的鲟鱼也是黑龙江特有珍稀鱼类,黑龙江鲟鱼又称史氏鲟,黑河当地人称其为“七粒浮子”,它和鳇鱼均是上古时期留存下来的珍稀鱼类物种,有“活化石”之称,都曾是贡品。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是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鲟鱼营养价值高,鱼子为国宴中的珍品,国内加工一公斤价格高达1900元,国际市场上一公斤达四五百美元。
鳇鱼与鲟鱼,有人习惯把它们混在一起,称其为鲟鳇鱼。我觉得最好还是分开说,为此,我也曾与知名作家驰书谈我的想法。作家驰书在他的一篇作品里把它们混到一起,他认为是一种鱼,还说有人就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明明是一种鱼非要搞出不同的名字。我是不同意他的这番表述的,这是两种鱼,不能混淆在一起。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887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