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灰姑娘”只想弹巴赫

精选文摘《“灰姑娘”只想弹巴赫》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0-04-25|来源:读者|作者:罗芊|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灰姑娘”只想弹巴赫》内容如下:

努力了3年,她终于获得了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文凭,可依然得不到演出的机会。她感到自己与这里开放外向的文化氛围不合,时常陷入沮丧。后来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去了法国,“那个对艺术家最挑剔也最尊重的地方”,一切才稍微顺遂起来。

在法国,她租住在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她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朋友,米歇尔·莫拉说起他们的相识,是因为一次“借琴”。刚到巴黎时,朱晓玫买不起钢琴,总是去朋友家借琴练习,一次她找不到琴练,试着给米歇尔拨去电话,不到半小时,米歇尔便送来了自己家的钥匙,他放下了公司的高管会议匆匆赶来,“因为钢琴家比什么都重要”。

1989年,朱晓玫40岁了,终于在塞纳河边的教堂举办了人生第一场正式的音乐会,弹的是《哥德堡变奏曲》。许多邻居买票来听,她这才知道,因为租的房子隔音不好,邻居们会悄悄躲在家里听她练琴。此后,她的《哥德堡变奏曲》一次又一次被邀请演出,在科隆剧院、香榭丽舍剧院都办过独奏会,她的唱片总是被评为震惊(shock)、五音叉(diapason 5)、超强(ffff)。《费加罗报》曾这样写道:“请一定要去听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她的演奏就像作品本身那样纯净无邪。”

总是有巴赫

和大众设想中的“苦行僧”形象相反,朱晓玫从来不觉得自己辛苦,她觉得自己品尝到了最高境界的快乐。“我最幸运的是,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喜欢音乐了。”直到今天,她每天都在练习,希望用一只手弹出5只手的声音。

比起痛苦,朱晓玫更愿意谈的是生活中那些照亮过她的部分。尽管生在一个艰难的年代,她还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母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人,不太会逼迫孩子弹琴,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家务,是擦拭钢琴。在朱晓玫3岁时,母亲便把钢琴从上海运到北京,那是一架英国钢琴,象牙色的琴键泛着光,手指摁下去,琴键的低音区听起来像一条龙,高音区则像一只鸟。家里有5个孩子,生活艰辛,母亲一点一点卖掉了自己的首饰,却始终没有卖掉钢琴,因为“晓玫弹它”。

朱晓玫还记得,自己听到的第一首钢琴曲是母亲弹的舒曼的《梦幻曲》,那是一个暴雨夜,母女俩点着小灯笼,感觉整个世界好像开阔了起来。

她还谈到自己的启蒙老师潘一鸣。自己的手比正常人的还要小一点儿,潘一鸣老师第一堂课便发现了这一点,就鼓励她,“某些情况下小手会创造奇迹”。

这是一位很有想象力的老师,他的课上有许多比喻,令人放松。他会让大家感受琴键的触感,大拇指放松,所有手指才能放松,想象自己是一只猫,用猫爪子去抚摸琴键。

他还带学生到山上去,一起看书,读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福楼拜,甚至,他会教你,音乐是有颜色的。

细细想来,命运出现转机时好像总是有巴赫。

在光秃荒芜的中国农场,巴赫的乐曲不仅温暖了朱晓玫的手指,还温暖了她的心灵。后来的媒体采访中,她甚至开玩笑,应该在药店里卖巴赫的CD,比什么“百忧解”都好用。巴赫带给人的是平和。

在美国时,朱晓玫需要借用别人的钢琴练习,才能申请到学校,每次练琴,都要看主人脸色。直到有一天,她弹奏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主人安静下来,什么都不说了,于是她每天都花6小时来练习这首曲子。每次弹奏,朱晓玫都觉得这支曲子来自寂静,就像一个人从梦中醒来。

过去这些年,她举办了超过600场个人独奏会,她告诉记者,其中有两场做到了“忘我”,弹的都是《哥德堡变奏曲》。“剧场不存在了,观众也不存在了,什么时候曲子完了也不知道,自己都不存在了,音乐直接冲向观众。那种忽然安静的,空气都凝固了的感觉,能量真是不得了。”

她在美国时虽然过得困苦,但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乔多斯教授。这位教授师从20世纪重要的钢琴家施纳贝尔,是美国很有名的钢琴家,却会在音乐会结束时问朱晓玫:“你真的认为我有能力举办音乐会吗?我该继续吗?”这样的谦卑深深影响着她。

每次录完曲子,朱晓玫都不敢听自己的CD,怕发现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有一次,朋友在开汽车时放了她的录音,问她,你觉得这个弹得怎么样啊?她说,还可以啊。朋友哈哈大笑,告诉她,这是你自己弹的。

她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有着很深的愧疚感,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存者,“我的音乐,要献给我们这一代那些再没有机会的人”。

2014年,她受邀回国办了几场音乐会。济南那一场,当年音乐学院的同学们没有告诉她,从世界各地赶来。他们默默坐在第一排,都低着头,怕打扰她。演出结束后,灯光亮起,大家全都站起来。那一刻,她感受到了同辈的支持。

莫扎特的曲子

朱晓玫在巴黎的家距离罗浮宫只有10分钟路程,离巴黎圣母院、毕加索故居、伏尔泰故居都很近。巴黎的天气一年四季都不热,天空很蓝,她时常漫步在塞纳河岸,看咖啡馆里的服务员飞快地招呼客人。

朱晓玫鲜少购物,积攒了很多年的钱,最后在房子和钢琴之间,选择了一台斯坦威三角钢琴。母亲曾教育她,钢琴不是一个物件,而是“家庭的成员”。

这些年,朱晓玫穿的衣服都是妹妹和朋友帮忙买好的。赞助商邀请她参加活动,要给她订商务舱,她说经济舱就可以了。一次她去音乐会弹琴,门卫误把她认成了女佣,说今天早上女佣已经来过了,她一点不生气:“把我当成普通人,这个评价多好。”

旅法钢琴家顾劼亭还记得第一次去朱晓玫的家。尽管有心理准备,顾劼亭还是有些震惊,她没有想到,一位年近60岁的钢琴家,还住着租来的房子,什么家具都没有。

朱晓玫在巴黎的生活还是那样,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弹琴。有时候她弹到自己都有点不懂了,才觉得安心,“因为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弹得已经很好了,就说明你无法进步了”。

她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钢琴,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在70岁这个年纪,再一次面对这个问题时,她回答:“可能结了婚,生了三四个孩子,买了三四套房子,也可能早离婚了,因为结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真是不堪设想。”

朱晓玫的许多同学担心,她年纪越来越大,如果她生病了,谁来照顾她。年少时音乐学院的那批同学,有人做了房地产经纪人,有人成为针灸师,有人从事钢琴进出口业务,有人成为音乐家——几乎所有的人都变得富有了,除了朱晓玫。大家很想关心她,但是又怕打扰她。

朱晓玫反而很淡然。前些时间,她录了几位音乐家最后的作品,贝多芬、舒伯特、海顿、莫扎特。她发现,莫扎特最后一首作品跟第一首作品一样,他对死亡没有恐惧。

她也希望自己做一个对死亡没有恐惧的人。音乐家会聊的一个话题是,“葬礼上要放什么音乐”,曾有人问过她:“晓玫,你的葬礼上要放哪一首巴赫,是《哥德堡变奏曲》吗?”现在她找到答案了,她不想在自己的葬礼上放巴赫。莫扎特是永远年轻的音乐,他从来没有长大过,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音乐和第一首是一样的,纯真,热爱生活,永远像个孩子。她希望自己的葬礼上放的是莫扎特的曲子。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58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人物故事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