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灰姑娘”只想弹巴赫

精选文摘《“灰姑娘”只想弹巴赫》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0-04-25|来源:读者|作者:罗芊|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灰姑娘”只想弹巴赫》内容如下:

朱晓玫在巴黎有一处小小的居所,房子是租来的,50平方米不到。家里东西很少,就是书、钢琴、桌子椅子、一张床。坐在钢琴旁往窗外看,是一排法国梧桐,树的后边,塞纳河缓缓流过。

她今年70岁了,没结婚,没有孩子,一个人在这间小房子里住了近30年。每天7点起来,吃早饭,练4小时琴,没有电话,没有约会。因为不喜欢热闹,大部分时间她都待在家里,电话有时接得到有时接不到,常有人找不到她,便打电话到她朋友那里,问她的近况。

这是一位近乎“隐形”的华人钢琴家。她成名很晚,30岁去美国,待了6年后去法国,40岁之前几乎没有办过音乐会。2011年,她已经62岁了,因为乐评人张克新的一篇文章,才走进国人视线。在此之前,朱晓玫是谁?在中国,即使是最狂热的音乐爱好者都罕有人知晓。

在那些默默练琴的岁月里,她凭借600多场音乐会获得了欧洲的礼遇和尊重。她在法国数一数二的音乐学校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拥有教职。随意走进一家巴黎街头的CD店,她的唱片总是在最显眼的位置。当她打电话给剧院总机时,接线员常常会说:“你好,晓玫,我认得你的声音。”

法国的《世界报》评价朱晓玫,她总是悄悄走上舞台,穿黑色的衣服和裤子,端坐在钢琴前,她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演奏清澈而深刻,总是能带给我们“灵魂的共振”。《费加罗报》也说,她是如此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却又那样谦逊和充满深度——这两种品质在当今世界太稀缺了。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盛原这样形容她的人生——这是大家喜欢看到的故事,她的低调为人、她的苦难经历和她的非凡成就,确实很励志,就好像多年的媳妇经过不懈努力熬成了婆,也好像灰姑娘终于熬成了公主。

可故事的后半段,在这个名字被人知晓后,生活变得吵闹,很多吹捧夹杂其中,走到什么地方都要签名、照相,她觉得“苦不堪言”。也正应了盛原说的那句话:“你本以为是灰姑娘熬成了公主的故事,可公主本人还在想,唉!其实当灰姑娘也挺好的,可以多一些空闲时间弹巴赫。”

刘苏娴是一位年轻的华人钢琴演奏者,在巴黎待了10多年,她这样形容这座城市:“巴黎只有100多平方公里,不到上海的60分之一,20个区每个区都有音乐院校,有些区甚至有两三所,非常饱和,能从这里脱颖而出,真的太牛了。”

这里的观众也是“全世界公认的难搞”——法国人清高、优越感很强,你太炫技了,他们觉得你就是在炫技;你演奏过于简单的作品,他们觉得你技术不行;你真的需要足够出色,在台上还得有气质,那个气质就是法国人都喜欢的那种气质,像一幅印象派的画,不动声色,但是下面的人都“疯”了。

朱晓玫是不动声色的。她从来不穿晚礼服,只穿面料很舒适的服装,纯色的、没有任何修饰的那种。刘苏娴听她现场的演奏,“那种气质,更像个学者”。旅法钢琴家鲍释贤也说:“她弹琴没有任何炫耀的成分,没有大的动作,完全没有自我英雄主义。”

在巴黎,来听音乐会的是什么人往往证明了演奏者的地位。一场受到“圈内”认可的音乐会,比较好的位置,将会坐着一片白头发的人,他们是听了一辈子音乐会的老巴黎,代表最挑剔的音乐审美。而朱晓玫的音乐会现场,总是能看到那片白头发。

像水一样

朱晓玫很少弹李斯特或者拉赫玛尼诺夫这种华丽的乐曲,她弹得更多的是舒伯特、巴赫、海顿、贝多芬等德奥系严肃艰涩的大曲。其中巴赫是弹得最多的,仅《哥德堡变奏曲》她就演奏过250多场。

这可以称得上是巴赫最难、最长的一首曲子,曾被人誉为“一匹人人均想驾驭的战马”。它隐藏着大量技术“暗礁”,原本是巴赫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创作的,到了钢琴上却要在一个键盘上演奏,两只手需要不断穿梭,“虽然只有两只手,但是要弹出5个人在说话的感觉”。

巴赫生于巴洛克艺术的鼎盛期,他的音乐声部很多,结构感又强。乐评人田艺苗形容,巴赫的音乐有数学的“绝对美”,让我们懂得了规则和秩序,他的作品,一个音都不能改,就像逻辑缜密的欧洲大型建筑,如果弹得不好,一点也不美。

在欧洲,朱晓玫演奏会的门票提前半年便会售空。米歇尔·莫拉是一位法国的企业家和乐评人,因为听音乐会成了朱晓玫的乐迷,认为她是“巴赫最好的演奏者”。迄今为止,米歇尔听过朱晓玫500多场演奏会,他能感觉到朱晓玫演奏巴赫时的“那种能量”,就像中国的书法,沿着一条线,沿着一个方向,“我看见了这条线,感受到了这种能量”。他一直很疑惑,一位中国女性怎么能将巴赫演奏得那样好,尤其是《哥德堡变奏曲》,朱晓玫的版本,不像古尔德版本那样有机械的火花,而是“像水一样,纯粹又自然”。

巴赫是需要时间的艺术。40岁之前,朱晓玫几乎没什么办音乐会的机会,“这是坏处,也是好处”,这样她才有时间去钻研巴赫。现在听别人弹《哥德堡变奏曲》,她一下就能听出到没到火候,“就像吃东西,一口就知道它是不是煮烂了”。

河流的秘密

朱晓玫有一本自传,名叫《河流与她的秘密》,“河流”一词源于朱晓玫对巴赫的理解,巴赫在德语中有“溪流”之意,水周而复始地流逝,无所而不往。田艺苗初听她弹的巴赫,“青翠欲滴,原来有生命的声音是这样的”,知道她的人生经历后,更觉得“慈悲高洁,还能听见珍贵的真挚、执着与坦荡”。

朱晓玫生于1949年,由于政治原因,刚出生没多久,家里便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财产。父亲原本是医生,母亲原本是个富家小姐,父母结婚时,婚房买在上海复兴公园对面,是一栋复式公寓,因为外公做进出口贸易生意,母亲会弹钢琴,知道罗浮宫里最好的画。

1950年夏天,朱晓玫随父母投奔亲戚移居北京。他们住在挤了11户人家的小四合院里,尽管拮据,母亲还是送她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念书。她自愿一天练琴10小时,那时的她喜欢李斯特、贝多芬,至于巴赫,太艰涩了,总是被她留到最后。

朱晓玫的20岁到30岁——一位钢琴家最好的时光,几乎都是在上山下乡中度过的。张家口冬天的气温时常在零下20摄氏度,房间像一个石头砌的冰箱,弹琴成了她取暖的方式。她央求母亲偷偷将钢琴寄过来,用音乐老师潘一鸣教她的方法,弹巴赫的复调音乐取暖,一只手摁住一个声部的同时,另一只手得去弹其他声部,一撑一压,手指自然就暖和起来了。

1980年,朱晓玫已经过30岁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决定前往美国学习音乐。她在自传中写下:“生活给了我什么?我30多岁了,‘文化大革命夺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我想弥补失去的时间,看看还能走多远。我知道参加国际比赛已经太晚了,但那又怎样?钢琴对我来说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已经准备好进入未知的世界。”

然而,现在回忆起来美国的6年是一趟十分幻灭的旅程。首先是生存问题,她在一户富人家做家庭清洁工,擦地、洗衣、熨衣、洗碗,由于聚会众多,每次清洗完盘子都临近午夜,还得清理游泳池。居无定所是常事,最多的时候,她一年搬了35次家。最难过的是一年春天,雪融化了,水渗进地下室,所有的东西都浮在水面上。她想,要不然不弹了吧,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巴赫和贝多芬的乐谱闻起来都是一股酱油味”。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585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人物故事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