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散落的柔软

精选文摘《散落的柔软》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9-23|来源:故事文摘|作者:龚小萍|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散落的柔软》内容如下:

1、

我每天穿梭在城中村的大街小巷,奔波劳碌就为填饱肚皮,小心翼翼只求平安地活着。这也许就是我现在的心态。在广州城中村的“接吻楼”里,不知不觉已十年,在这“不思量,自难忘”的十年之后,我依然没能够时来运转一夜暴富而逃离,也没有手停口停流落街头去讨饭,那份微薄的薪水,支撑着我心底里的城市梦,喜欢也好,讨厌也罢,我一直和散落广州的城中村纠缠不清。像我这种眼高手低的寄居者,注定只能住在城中村,也只有城中村容得了我。住在城中村,不需要与众不同,衣服最好买地摊货,十块钱三件任挑,包得住身体就行了,晾在阳台也不用担心被偷。打扮也可不伦不类,西装波鞋或者西裤拖鞋,睡衣当街穿也没什么,城中村里没人会多瞧你一眼。即使是卑微地活着,我也没有悲哀没有抱怨,因为,这里有我的家。

多年以前,我在QQ空间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这个老牌的广州城中村寄居者,对于地处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附近的棠下村的依赖与情愫,似乎早已超过了湘北那个叫花园村的地方。在广州的27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这里,即使随着后辈人的长大,在这里买房定居,离棠下村的距离也没有超过500米。

1998年的春天,我被一列蜗行的绿皮火车抛落在这里的时候,这个与广州天河区着名的城中村同名的城中村,并不知名,当我告诉同事或者朋友我住在棠下村的时候,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想到的是天河区的棠下村。好多人还一再叮嘱,一个人晚上别出来在巷子里晃悠,也别去那些充满暧昧的地方。甚至有朋友听我说是白云区的棠下村时,竟然是一脸的错愕与讶然:“白云区也有棠下村?”后来,我才明白,这个面积小,外来人口少的城中村,之所以失却在人们的意识里,是因为那些可以出现在广州各类媒体上的事,多与这个棠下村无关。

2、

我一直这么以为,对于我们这些寄居者,广州的城中村是柔软的。这种柔软,既为我们的寄居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体现了一个城市包容的气质。

当我在棠下村居住多年之后,村子的样貌逐渐有了改变,原先狭窄的远景路迅速被拓宽,尤其是当地政府喊出打造白云区“北京路”的口号之后,这里迅速繁华起来。一批以航空货运为生计的韩国人的到来,貌似韩国的饮食文化,也硬生生地闯入,不计其数的大大小小的韩国菜馆,被命名为“全州家”“江南本家”或者“韩国料理”等等,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冲击着我们的味蕾。我相信这些韩菜馆,百分百是由中国人开的,但韩国菜的噱头,一时顾客盈门,尤其是让居住在此的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

我说这话是有底气的,我曾经的同事,从遥远的吉林延边南下广州寻梦的朝鲜族人老马,在经历了那种漫长的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打工生活后,以“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和老婆一起在远景路上租了一家50来平方的门店,开了一家名叫“外婆家”的韩国料理店。起初,老马凭借自己在老家学到的厨艺,亲自抡起大勺,老婆跑堂,以夫妻店的小打小闹,在这个城中村开始了追寻自己的致富之梦。

我有过一次光顾老马菜馆的经历。当然,那时的老马,已经是真正的甩手掌柜。我光顾的那天,是一个岭南冬天里的周末,我的一个同办公室的小姑娘请客,他们随我从20公里外的单位转车来到这里,除了我这个老男人,来的全是同事的朋友,都是20出头的90后男孩女孩。因为台子少,在我们就餐的过程中,老马的菜馆外面,还有十多个与同事一般大小的男男女女,排着队在外面的寒风中,苦苦等候。寒风中我分明看到了有几个男孩女孩缩在衣襟里的样子,但对他们来说,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

这就是广州的城中村,在这些城中村里,有无数个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的如老马一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独门的手艺,或者聪明,经营着各种各样的营生。我2003年结识的江西于都人老魏,又让我在这嘈杂的人间里,认识到了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那时,老魏选择在另一个着名的城中村杨箕村,与妻子一起经营书店。他和妻子在村里靠近广州大道南的一条巷子里,花550元租了个一室一厅,书店就开在客厅里。老魏是一个农民,做过工厂保安和摩托车搭客仔。有一段时间里,广州城里的飞车抢夺猖獗,老魏觉得摩托搭客这一行在广州迟早要遭到政府的打击,便先知先觉地来到杨箕村,开始经营这家书店。刚开始时,他的书籍主要是武侠和言情小说,每天都有男女老少借阅。在这个简陋的居所里,老魏和妻子每天晚上收档后理钱的时刻,也就成了他们最幸福的时光。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老魏开始通宵营业,他从老家把他表弟的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儿接来,三个人轮流值班。他每月给表侄女1800元薪资并包吃住。除开所有的开支,老魏每月大概能赚6000元左右。在2003年,1800元的月薪,也让老魏赢得了在江西老家守着田地的表弟一家人的尊重。

老魏说,杨箕村里住着很多在着名的广州市大道中289号工作的年轻人,曾经一个进出过他的书店的记者,建言他购进一批诸如《读者》《青年文摘》《卡耐基自传》之类的温馨励志书刊,说现在不少年轻读者喜欢这些书籍。已经摸到门道的老魏听从了这位年轻记者的建议。从那以后,他每天的收入都要增加100元。此后,在租书卖书之外,他还发明了加两元钱旧书换新书的销售模式,这一经营模式,又给他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801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散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