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内容如下:
穿在身上的“史诗”
现在,人们制作苗族服饰时仍使用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手法的同时,还穿插使用其他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服饰靓丽精致,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服女装十分考究,分为便装和盛装。便装为人们平日劳动时所穿,盛装为人们过节或作为礼宾时所穿。便装以黑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盛装以红色、蓝色、黄色为主色调。
西江苗服的构图、用色、绣技堪为“三绝”。从内容上看,苗族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从构图上看,苗族服饰特别注重整体美感;从造型上看,苗族人采用传统的线描式造型手法,着重突出服饰的纹样轮廓;从用色上看,苗族人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
盛装的图案浓缩了苗族人生活环境的各种元素,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其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并用不同颜色搭配,衣袖、领口和裙摆更是别具一格,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提起苗族服饰,就不能不提银帽。银帽的材质并不是纯银的,而是白银、白铜和镍等金属合成的。在制作银帽时,银匠把熔炼过的合金制成薄片、细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十多道工艺,制作出精美的纹样,然后再把它们焊接或编织成型。银帽的特点是上大下小,半封顶,着重突出银帽围外圈的装饰。银帽围外圈四周布满动物及花卉的凸纹图案,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银光闪烁,花姿绰约,刘海齐眉流苏,密匀整齐。通常,银帽顶端会配有形似牛角的图腾和粉红色的绒球,乍一看就像凤冠霞帔一般雍容华贵。不同的是,银帽上没有点翠,色彩略显素雅,不及凤冠那么奢华。
律动在大地上的“图腾”
苗族最出名的舞蹈是芦笙舞。在游完景区后,我们在广场上邂逅两百个舞者表演芦笙舞。广场上铺设着一圈圈不同花色的地砖,这些地砖组成一个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舞者们站在这些同心圆上逆时针转圈跳着舞。队列共分为四个圈。内圈是身穿黑色服装的中年男性,他们手举竹竿,竹竿上有类似绣球的红色标记,仿佛指挥棒一样。第二圈是吹奏芦笙的中年男性,他们手里握着长长的芦笙发声器,芦笙随着演奏者身体的摇晃而微微前倾。第三圈是身着深色服饰的中年女性,她们随着芦笙的旋律欢快地跳着舞蹈,给人一种人老心不老的感觉。最外圈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子,她们身穿盛装,手握尖尖的牛角,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而在场外的平台之上,四个鼓手分别用力敲击着摆在面前的长鼓。
芦笙舞的基本舞步是“探路步”。只见舞者们左脚微微抬起在空中画个圈,随即轻轻落下,然后右脚向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倾移,手臂随着节奏旋转。接下来,舞者们微抬右脚,做起对称动作。舞者们一边卖力跳着舞,一边努力转着圈。在舞蹈时,她们浑身的银饰哗哗作响,仿佛万马奔腾之声。在跳了两轮后,外圈的舞者们突然从腰间掏出一个酒碗,又从牛角中倒出米酒走向围观的群众。芦笙舞气势恢宏,人们直呼大饱眼福。
据说,苗寨的美食和夜景同样让人流连忘返,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得抱憾而归。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景区的时候,路边的餐厅门前突然又上演了一场芦笙舞。参与的人员不仅有当地的村民,还有游客、餐厅的服务员和头戴卫生帽的厨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它的建筑、服饰、歌舞和饮食等文化体系都凝聚了苗族人的才情与智慧。苗族没有《史记》,却有无数传承文化的“活化石”;苗族没有《诗经》,却有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没有《山海经》,却有一派律动在大地上的“图腾”。
西江千户苗寨不仅是一座集聚了独特风光的露天博物馆,还是一处隐秘于大山深处的文化大看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在西江,可以用美丽回答一切!”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67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