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内容如下:
苗族没有《史记》,却有无数传承文化的“活化石”;苗族没有《诗经》,却有一部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没有《山海经》,却有一派律动在大地上的“图腾”。
早就听说,西江千户苗寨天下闻名。趁着到贵阳出差的机会,我便想去看看。
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上,我们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漫步在锃光发亮的青石板街道上,两侧店铺星罗棋布,沿街商品琳琅满目。初到西江,我不禁被眼前特色鲜明的苗族风物深深震撼。遍览千户苗寨,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充满异族风情的诸多文化现象,最直观的便是建筑、服饰和歌舞。
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的典型建筑是吊脚楼。吊脚楼秉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堪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分为两大类:一是平地式吊脚楼,二是斜坡式吊脚楼。平地式吊脚楼指整个楼体都悬于空中,底部用立柱支撑;斜坡式吊脚楼则指楼体的一半悬于空中,另一半立于山岩之上。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因为阴暗潮湿,底层多用于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第二层宽敞明亮,多为家庭成员饮食起居的场所,分为堂屋、卧室、厨房和“美人靠”。“美人靠”类似于阳台,是主人乘凉、休息、观景和刺绣的场所。因为干爽透风,第三层多用于存放粮食。
远远望去,绿树掩映的吊脚楼或半立于山崖,或半悬于中空,仿佛空中楼阁一般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中若隐若现。吊脚楼古色古香,层层叠叠,飞檐翘角,错落有致,但见密密麻麻的建筑群,却看不到人影。我来到近前,才发现吊脚楼背靠青山,脚踏白水。青山即“雷公山”,白水即“白水河”。
吊脚楼的布局特点是依山傍水,层层相叠,一水环流,千户得益。工匠利用斧、凿、锯、刨及墨斗等工具,将木料交错铆合,使得吊脚楼通身皆不用铁钉。苗族人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扶手走马的特色。吊脚楼不仅展现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韵味和魅力,还承载了千百年来苗寨文化的底蕴和积淀。它构思之精妙,制作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吊脚楼,横跨白水河的风雨桥也是一大亮点。据说,从前的风雨桥是木质结构的,很容易被洪水冲毁。为了提升抗洪能力,当地民众筹集资金修建了五座风雨桥,其材质由单一的木质结构变为水泥与木材混合结构。风雨桥大多呈拱形,但桥面却是平板的,目的是方便行人。风雨桥上是两层木楼。底层是回廊,用于行人通车;顶层是楼台,用于观景赏月。这样的设计既符合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包含现代建筑的元素,深受人们的追捧。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67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