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石码漫记

精选文摘《石码漫记》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8-14|来源:故事文摘|作者:林鸿东|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石码漫记》内容如下:

石码小镇进入我的视线,与一幅神秘奇幻的漫画有关。2016年年初,我无意间看到一幅以石码为背景的宫崎骏风格漫画作品。画师叫蔡智超,是很有才华的石码年轻人,当时还在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就读研究生。关于此幅漫画,背后隐藏着一个充满温情故事:6年前,蔡智超爷爷因脑出血昏迷住院,与爷爷感情深厚的蔡智超为了唤醒爷爷特意创作了此幅漫画。漫画中的不少场景,是童年时爷爷带他去过的地方。这位石码青年才俊,在画此幅漫画之前,曾获得过2013年度Break Through国际插画大赛冠军。

漫画打动了我,让我萌生前去小镇一行的念头。之前,就漳州而言,龙海周遭的区县,我已较为了解,唯独对石码依然陌生。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从厦门渡海而来,第一次踏进这座精致的江口古镇。

如果把厦门比作大家闺秀的话,石码可说是小家碧玉。来石码会有一种感觉,这儿太像厦门了,或者反过来说,厦门太像石码了。石码活生生就是袖珍版的厦门,100年前的厦门。一样的洋气,一样的烟火味十足,但更娇小、雅致、温馨。因此,石码人称自己的家乡为“小石码”。漫步于石码小镇,恍如穿越至民国时代:古雅的招牌,中西合璧的骑楼,鲜活的海货摊,诱人的街头小吃,优哉游哉的小镇市民……

石码民居是特别的。石码主街基本上都是骑楼,其街区规模在东南沿海堪称数一数二。骑楼这种商住两用的建筑形态起源于南洋,引进于广东。1918年,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粤军入闽,主政漳州,并成立了“闽南护法区”。第二年开始,“闽南护法区”推行市政改造运动。广东惠阳人周醒南出任漳州工务总局局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杨锡宗任总工程师(兼任石码工务局局长)。数年之后,泉州、厦门受漳州影响,也大肆修造骑楼。这便是石码骑楼街区产生的历史背景。石码骑楼与漳州骑楼差不多同时开建,是福建最早的骑楼街区之一。

百年光阴,匆匆而过。让人惊喜的是,石码骑楼街区,在狂飙突进的新城区建设中,竟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真可谓幸甚至哉。从整体上看,石码骑楼主要体现为红瓦、红柱,结合三联窗的外部特征,由于部分建筑融入罗马柱式与拱券造型,呈现出一种融闽南文化、南洋文化、欧洲文化于一体的混搭风格,但总体上却又不失协调。看得出来,骑楼的建造主要建立在原来明清时期竹篙厝的基础之上,只是在店铺部分进行改头换脸,即将竹篙厝沿街的低矮店面统一改造成为较为高耸的骑楼店面,形成了“前店后坊、下商上宅”的格局。每一座竹篙厝的内部,都隐藏着无数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只要你愿意走进去,小镇的生活之门就会一扇扇地逐次开启。

小镇市民大多是很好客的。当我在老街里徜徉,试图走进骑楼内部时,竹篙厝深处往往会传来热情的问候:“汝食未?”我曾到晏海路一间四落竹篙厝参观。它两头都是店面。内部装饰极为讲究,拱形廊柱,古典家具,隔断上的彩绘也美轮美奂。可惜太过仓促,没来得及细看。60多岁的女主人幽幽一叹:年轻人都搬出去了,只有老人家还在留守。碗街里一户人家,屋主曾是石码有名的文人,打理得相对清雅,每一个家具都布置得匠心独具,每一个角度都像是一幅充满美感的油画。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老唱片收藏者郭明木位于海关后巷的家。海关后巷已破败不堪,坊间落下了个烟花巷的说法。郭明木便是栖息于这种复杂环境中的乡土奇人。郭家共收藏了上千张黑胶老唱片,其中不少藏品是从海外回流的。我最喜欢他家二楼摆放着的众多不同款式的老式电唱机,硕大的喇叭宛如童话中的道具。那天,我与这位低调有趣的资深收藏家一起坐在其满墙都是老唱片的书房里,静静地倾听着一台1940年美国韦伯斯特芝加哥公司生产的钢丝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据悉,当年天安门上的那场讲话,就是用这种钢丝录音机录下的。这种神奇的体验,也许只有在石码这种高深莫测的江口小镇才会有幸遇到。

除了骑楼,石码小镇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两座亭阁:益思亭与宛南亭。这两座亭阁是石码的地标式建筑,是外出游子魂牵梦萦的故乡风物。益思亭位于中山公园之内,是军阀张毅1924年驻军石码时所造。过两年,北伐军入闽时,何应钦将其改称“中山亭”。现其所在的中山公园是石码最具人气的休闲胜地,每逢周末,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宛南亭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石码开埠后的第四年,现雄踞于打石街街心,两侧车水马龙,中间一亭巍然。小镇修建骑楼街时,为保护古迹,绕开宛南亭于其两侧各筑一道,遂成街心亭。该亭色彩鲜艳,风格独特,从建筑风格看,似为拜占庭风格。

就纯居住性的民居而言,石码要么是大厝,要么是番仔楼。石码的大厝,最有名的当数霞庵路92号的杨家大夫第。杨氏大夫第始建于清光绪甲辰年(1904)。宅院占地1600多平方米,面阔三间,两侧为护厝,前有带院门的晒埕,后有花园与梳妆楼。晒埕开阔,植有鸡蛋花树,据说是厝主杨世泰从印尼归来时所种。大厝门楣镌刻“大夫第”,厅中匾书“述志堂”;梳妆楼两层,据说曾设有书房、库房、客舍、暖阁等,楼前则布置花园、假山、鱼池、猴洞、石桌、石椅。

杨世泰,又名杨应辰,字星槎,清末石码名流,书画家,据说曾受光绪钦赐“员外郎、副贡生”官衔。世泰父杨秉正,印尼华人富商,清廷曾授奉直大夫,故其宅称“大夫第”。杨世泰秉承父志,建此大厝。此宅精心修筑,尤以石雕着称。宅前墙上,有一件青石石雕,极为奇特。石雕中有西洋人雕像,亦有牵娃负子、獠牙竖耳的番妇雕像,最让人称奇的是,其右上方竟还有雄鹰叼蛇雕像,这让人想起墨西哥国徽。墨西哥国徽造型是:一只叼蛇的雄鹰,伫立在从湖水岩石长出来的仙人掌上。铸有此造型的银币,便是鹰洋。清末时,鹰洋曾在中国流通过。宅前墙上,可看到宅主本人的幽兰画与东山着名书画家马兆麟的修竹图。进入大厅,厅中的“述志堂”三字据称是朱熹(紫阳夫子)墨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左右护厝的那两副对联:“春来听鸟音,月到观石雕”“半市半村物色,有松有竹风声”。

石码另一间值得一提的大厝是清雷州知府陈万山的故居。陈万山故居已破落不堪,但莲池尚在,凉亭依旧。大厝副楼“拾绿楼”,久无人居,任风雨侵蚀,随时可能坍塌。现任屋主是位草药师,是陈万山的远亲,我在院子里看到很多他种的草药。石码的番仔楼也颇有特色,如金沙楼。金沙楼楼主是印尼华侨,门楣上写着“忠记”。房子中西合璧,既可看到罗马柱、西洋山花,也可看到榫卯结构、“姜尚在此”。门口同样悬挂着石码人家惯见的格子,只不过是木头的。金沙楼对面是数间传统的埕斗厝,埕斗厝与番仔楼隔埕相对,异质却又和谐,非常奇特的感觉。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89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散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