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逮年鱼》内容如下:
进入腊月,孩子们急切了起来,隔三岔五就往村边的堰塘跑,看看堰塘是不是开了口子放水。一旦堰埂扒开了放水,看着白花花的水向低洼的稻田流去,进入沟渠,远远的汇入小清河,进入汉江,孩子们便雀跃起来,跳着脚四处奔走相告。很快,堰塘边聚集起三五成群的孩子。有时,大人们也会过来看热闹。大家围着堰塘,看着那水一点点地低下去,兴致就一点点儿地高起来。看久了,总觉得水面下得太慢,有时甚至会觉得水面似乎没有动,渐渐失了兴趣,作鸟兽散。
逮年鱼,是过去襄北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襄北地区是旱包子,堰塘却多,主要为了蓄水,每个村子总少不了有三五口,分布在村子四周。只要有低洼积水处,随便挖几下,拢一下埂子,再拴几条老牛,在里面打几个滚,甩几下尾巴,便成了堰。这些堰塘总不大规整,有长的,方的,椭圆的,瘪的,各种形状都有。大的有几亩地,小的不过几分。一个村子,有了几口堰,羊饮牛喝,淘米洗菜搓衣,就有了去处,日子便活泛起来,村庄便滋润起来。
四周总少不了几棵老柳树,半边身子伸进水中,连几条疙疙瘩瘩的根也会伸进水中。一口堰塘是否古老,往往从一棵柳树的容貌上可以看出来。
堰塘中也少不了有莲藕。春天,从水面上露出嫩黄的尖,像才出壳麻雀的嘴,嫩得惹人爱恋。夏天,莲叶大如锅盖,大多高高地挺立着,把堰塘挤得满满当当,也有卧在水面的,总有几只身披黄色条纹的青蛙蹲在上面,咕呱呱地喧闹着,听见人经过,咕咚一声跳进水中,远远地藏起来,露出尖尖的头和鼓鼓的小眼睛偷看着。几朵乳白色或粉红色或胭脂红的荷花,总藏在叶片间,风一吹,才悄悄露出羞红的笑脸来。秋天,那青翠的荷叶变成了黑青色,莲蓬日渐枯瘦,堰塘一天天开阔起来。冬天,荷杆累断了腰,低下头,把帽子放在水面轻轻浣洗,远远地看去,宛如一顶顶斗笠。
鱼儿才是堰塘的主角。过去,堰塘都是集体所有,鲜有放鱼苗的,却总有很多鱼,那些鱼仿佛顺着雨水从天上下来的。爷爷在世时总是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有水的地方就有鱼,人不如草,更不如鱼呢。春雷响过三通,几场雨过后,堰塘蓄满了水,鱼儿便闹腾起来,在水面上游来窜去,偶尔波地一声跳出水面,砸起几朵水花来。堰塘里的鱼主要有鲫鱼、鲶鱼、鲤鱼、白鲢、草鱼、黑鱼几种大鱼,在水中或水底生活。还有泥鳅、黄鳝,偶尔还可以见到几只老鳖。小鱼小虾更多,有窜马条、红眼棍子、小鲳白、沙丁等,大多浮在水面,闹哄哄地。
等到树叶黄,荷杆枯,鱼儿肥起来,就临近过年了。逮鱼过年,便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期盼。那时候,没有抽水机,都是在堰塘埂子上选几个低处,扒开几个口子,水便哗啦啦地流出去了。快的要放上三四天的水,慢的往往要放七八天,水才能放到堰塘底。堰塘中间总有几个挖藕时形成的坑窝子,水还多,那塘里的鱼儿都慢慢地聚到了窝子里,水已经放不出去,只得靠人往外括。括水是一门力气活,更是一种技术活。要选一只结实的木桶,用两根十几丈长的粗麻绳,用绳子中间分别捆绑好桶沿和桶底,绑桶沿的绳和桶底的绳子要分开。括水时,先在堰边挖一个深水坑,将水引至堰边,两人分别站在堰边,一起校劲,一蹲身,一绷绳,借势把桶甩至水坑中,一松绳,桶里舀满水,两只胳膊一使劲,绷紧绳,将木桶甩过堰埂,左手下压绳、桶口向下,右手抬高、桶底升起,水便泼了出去。如此反复,往往需要几组棒劳力,干上两三天,才能把堰塘底的水括完。
水面越来越紧,鱼儿开始跳起来。先是水面上的小杂鱼惊得窜来窜去,窜马条尤其蹦得欢,来来回回的在水面划出一道道水波。接着鲤鱼、鲫鱼壳子也跳起来,往往泼剌剌地一声跳上来落下去,砸在其他鱼身上,吓得一窝子里的鱼都跳起来,水面开始沸腾起来。只有那些鲶鱼、黑鱼最聪明,使劲地把身子钻进泥巴里隐藏起来,有地还躲在枯萎的荷叶下,企图躲过一劫。水窝子开了锅,堰塘边的女人和孩子们也开了锅,不时的有尖叫声响起。水面上的,岸边上的,各种声音掺杂在一起,像开了一家铁匠铺子,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惊得村里鸡飞狗叫,整个村庄都闹哄哄地。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37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