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解忧小卖部

精选文摘《解忧小卖部》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1-25|来源:读者·原创版|作者:挂挂釉|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解忧小卖部》内容如下:

上周末带孩子在胡同里散步,虽已入冬,但太阳不错,加上穿得厚,走出一身汗。口渴难耐时,突然在胡同深处瞅见一小卖部,看店的是一面善老媪,看外貌岁数可不算小,头发已全白,佝偻着身子正在码货。

门头是没有的,也没个店名,门脸儿就是一扇普通民居的屋门,挂着绿色的纱帘儿—许是降温突然,还没换成塑料帘儿或者棉布帘儿。有一扇对着外面的双开窗户,若不想进店又说得明白想要买什么的人,站在窗户前就可以“下单”。

店面很小,很多东西都只能摆在外面,包括成箱的汽水瓶子、久违的瓷瓶酸奶、挂起来的长条糖果。因为是民居,外观、气质跟当下大街上的“XXX食品店”之流相距甚远,但跟我小时候在胡同生活时常见的小卖部的样子很像,颇有点儿怀旧的感觉,以至于我在里面买了两瓶酸梅汤,竟也喝出些童年的味儿来。

我小时候这类小店很多,胡同里有,街边也有,我们喜欢称之为小卖部或者小铺儿。30多年前,这些小铺子是最能体现儿童个人价值的地方。

彼时儿童已经开始有了不多的零花钱,平日里块儿八毛的,攒起来,多的时候能有十几块钱,但适合儿童独自消费的场所却不多。

当年北京人日常购置生活杂物的正经去处,无外乎东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这类大型菜市场;而大宗消费,则是去百货大楼、东风市场、西单商场这类大规模的商场,还有诸如东四、新街口、北新桥街道里的中小规模的国营商店。

这些商店、市场几乎覆盖了全部生活需要,但唯独缺了可供孩子独自消费的商品。

菜市场里完全没有孩子可买的东西;商场是有点儿好东西的,东风市场或王府井妇女儿童商店我就常去,主要是为了到游戏机旁看别人打游戏,或者远望柜台里那些完全不可能属于我的昂贵玩具。消费是绝对消费不起的,穷逛聊以慰藉。

胡同里小卖部的出现和兴起,解决了小孩子的刚需,那里因此成了儿童的乐园,得了点儿钱的孩子就扎在里面“骄奢”一番。

想着“去趟小卖部”,充满一个孩子的骄傲自豪和独立自主掌控金钱的喜悦;而招呼别人“跟我上小卖部”,是一句非常有“霸道总裁”特色的台词—招呼不是白招呼,别的孩子不会跟你一起穷逛,这代表自己今儿的财富足以带着两三个小跟班,风风光光快乐一下午。

“小卖部”和“小铺儿”是孩子们对这类小型店铺的统称,实际上,它们按照出资方和规格也有区分。

大一点儿的、国营的可以冠名为副食店,店里米面油盐酱醋俱全,几乎可以满足两三条胡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比如谁家突然想吃炸酱面了,那么这面和酱,胡同的副食店里都有,不至于还要出门走很远才能把这顿饭做上。

副食店相对讲究些,我印象里的起码得有带着长金属把手的门,门不论单开双开,一般都不敞着,因为店里很多食物是敞开放置的,关门以防外面暴土狼烟进虫招灰,这是基本的卫生意识。到了冬天,门上还要挂俩棉被,真的是棉被,密不透风,捂得严实,推门而入时一股闷熟的酱菜味儿冲面而来。

副食店颇有点儿家庭气质,这是有原因的。这类副食店主要的操盘手是阿姨和大妈,售货员们着白衣服、白围裙,戴白套袖,脑袋上还戴一顶白色的帽子,把哪儿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主打的就是一个卫生感。我妈当年也从事餐饮行业,专业方向是揉馒头,在单位食堂里也经常是这身行头,以致如果哪天我闯了祸之后进到副食店里,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若有若无的紧张感,有一种柜台里站着一群亲妈随时准备拾掇我一番的错觉。

副食店进门一般是一排齐腰高的透明玻璃柜台,柜台里用托盘摆放散装食品,台上居中处放一台秤,蓝架子、白盘儿、黑色底座,底座上码好若干秤砣。柜台左右手一般是米斗、面斗,柜台后面则是高货架,摆的是瓶装白酒和盒装或袋装的这种可以上架的食物。地下摆着一排酱缸、醋缸、咸菜缸,调料都是散装的,得拿空瓶去打。

我对副食店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作为跑腿者经常进出。

家里人脱不开身时经常会派我到副食店买点儿急需的食材,以散装调味品为主,也有米面。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283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生活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