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乡路十八年

精选文摘《乡路十八年》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3-09-22|来源:人生与伴侣|作者:李胜志|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乡路十八年》内容如下:

掐指一算,2004年10月至2022年10月,整整十八年。

十八年来可以诉说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但我在这里只想说说“坐公交”。

十八年前,组织上把我从孙铁铺高中调到了马畈高中。说心里话,我是不想离开老家的。原因很多,来回跑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有家的人。不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

按照常理,每周得回一次吧?赶上连周上,两周、三周或者四周,总得回一次吧?对我来说,不光是老家在孙铁铺,还有老婆在孙铁铺呢。再说还有亲戚、朋友呢?遇到红白喜事儿,不回去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当时,孙铁铺到马畈的路还没有修好,想走捷径门都没有。

“绕啊!”领导说。

绕就绕吧,如果回去,就从马畈“坐公交”先到县城,再从县城“坐公交”到孙铁铺。

如果返校,再反着绕一回。

这样绕来绕去,就算一切顺利,单程也得两个小时,如果碰到麻烦事儿,时间就不是我说了算了。

说起来还真有点儿那个,那时的“公交车”其实就是只有几个座的“小昌河”。严格说来,拉十几个人就算超载了。

超载当然是经常发生的事儿。

没办法。为了赶路,挤就挤一下吧。

“昌河”不仅容量有眼,而且稳定性也有点儿那个。特别是雨雪天气,路面湿滑,偶尔窜到路边树林子里休息一下或就地打滚撒个赖儿,见怪不怪。

“坐车小心点儿哈!”每次出门,总会有好心人这样提醒我。

问题是我不是“昌河”,也不是司机,个人安危完全不在自己手里。

有几次差点儿就没命了。

但该坐还得坐,不坐又有什么办法呢。

好在几年之后不准“小昌河”运营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十辆崭新的“中巴车”。座位是“小昌河”倍数,如果加座,一次拉三十人以上也没问题。

每隔十分钟左右,就有一辆“中巴”从容驶来,坐上去不仅缩短了时间,感觉上也舒服多了。

我得感谢“中巴”给我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我的亲戚、朋友也无不称好。他们说来马畈看我,只要从孙铁铺到了县城,换乘到马畈的“中巴”,一般五十分钟左右就能搞定。

“马畈并不偏僻。”我说。

客人听了,也总是面带微笑,附和道,“是的,真好”。

就这样,“中巴”给足了我的面子,让我说起话来也有了底气。

以前可不是这样,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加之马畈处在光山偏远的西部地区,熟人见了,总会同情地看着我,半天都说不出安慰的话来,那样子好像我不是在这里工作,而是在这里戍边似的。

其实,一个地方繁华与否,关键还是看交通。作为县政协委员和教育督学,前些年我参加过不少座谈会,有两次印象特别深刻。一次是讨论县域经济发展,我提出文化强县,打造光山的旅游业,在场的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说,这个建议很好,就怕光山地理位置偏僻,到时吸引游客难度大。我说,要论地理位置,北京比我们偏僻多了。领导听了觉得有道理。还有一次国家“普九”验收,国务院选派的官员来听意见,我说,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推进城乡道路的均衡发展。领导听了,深以为然地说,交通好了,不仅能留住学生,还能留住教师。

有时我说:“马畈这个地方挺好的。”懂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在夸“中巴车”呢。

“中巴”的出现,让我真切地体验到,马畈的交通有时一点儿也不亚于县城。难怪马畈高中的学生越来越多。

但“中巴”也有它的不足,就是耗油厉害,被司机称为“油耗子”。路途中,一不小心,就拐进了加油站。

2022年暑假期间,我在学校值班,很少外出。有一次到县城办事,和往常一样在路口候车。不一会儿,一辆崭新的“大巴车”在我面前徐徐停了下来。

“上县城啊?”

司机打开车门,隔着口罩,和我打了一声招呼。

“是啊是啊!”

我一边回话,一边犹犹豫豫地上了车。

上车后才知道,几天前“中巴车”又淘汰了。

“大巴”上坐了不少人,我就近捡了一个空位。

高大宽敞明亮的“大巴”,跑在路上,只发出撕胶带一样的丝丝之声,安静得就像一个刚刚见到女朋友的大男孩儿。

年轻的司机,穿着洁白的衬衫,还扎着鲜红的领带。

这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

以前的司机,不管是开“昌河”还是开“中巴”,给人的感觉,衣服好像从来都没有洗干净过,油腻得似乎划一根火柴就能点着。

问了才知道,“大巴”是新能源车,不再烧油了,用的是电能,光山县西车站旁边的公交站里有充电桩,用完即充,方便又卫生。

更让我高兴的是,县城到孙铁铺的公交车,也换成了同样的“大巴”。

十八年,是的,只有十八年,在这短短的十八年里,公共交通工具不断更新,平均每六年就会上一个台阶。

这让我说什么好呢?

平时窝在校园里,与围墙外少有联系,如果不是公交车提醒了我,我还会一直蒙在鼓里,以为日子还是原来的日子呢。

细细想来,十八年,变化的不仅仅是乘坐的车辆,还有车辆里的旅客。

记得十八年前,我刚来马畈高中工作不久,就因为乘“小昌河”,差点儿和人打了起来。

现在想起来后脑勺还隐隐作痛。

那天天气很冷,滴水成冰,我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是瑟瑟发抖。途中上来一男一女,大概都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我以为俩人是两口子,当在我一前一后坐下后,我才知道俩人根本就不认识。

“能不能把窗玻璃拉开一点儿?好闷人啊!”坐在我前面的女人可能晕车,回头望着我说。

老实说,我是不想拉开的,可是我就坐在窗玻璃下。

她见我有些迟疑,就反手亲自推窗,一边推一边恶狠狠地看着我。

“还是我来吧。”用了吃奶的劲,我才把玻璃窗拉开一条缝儿。冷风瞬间吹进来,吹得我的眼睛都睁不开。

“有病?”后面的男人突然吆喝一声。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069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生活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