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十二时辰,古来时间之美,读来便口齿生香……》内容如下:
日中(午时)11:00—13:00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就是正午的时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另外,还有“午三刻开斩”的说法。
日仄(未时)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
人们从困沌中醒来,慢慢调整,抓住一天的第二个黄金时刻,高效地工作。
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淮南子·天文训》
晡时(申时)15:00—17:00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此时人的工作效率到达午后的高峰值,也是做运动的最好时机。
白居易也说:“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
——《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酉时)17:00—19:00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所以日出、日入,是古人生产劳动、休养生息的标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黄昏(戌时)19:00—21:00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
《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暝也。”
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人定(亥时)21:00—23:00
人定,也是人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这便是先民们留下的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一个轮回。每一刻都是古人智慧,每一笔都是中国绝色。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84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