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向<红楼梦>学习如何写信》内容如下:
从前向长辈言事,要措辞恭敬,书信行文,相应地有许多讲究。以对老师说,上款“大人”下的敬辞,多用“座下”“座右”“座前”“尊前”“道席”“函丈”(函,为“容”义 ;函丈,指师生相对,中间有容一丈之地,以便于讲问指点)等等。
又旧时致书上司或做官的尊长,多于上款的“大人”之下写“钧鉴”或“钧座”,末尾写“敬请钧安”。信中于对方的意见,称为“钧旨”,信封上写“某某钧启”。
古以钧陶喻国政,故后来对仕宦的称呼多冠“钧”字,逐渐成为官场的俗套。
书信常在叙事完结之后,加上“不具”“不备”“不一一”等等,谦称书意简略,不能事事详陈,跟着再用“肃此”“专此”等,以两个字总括一下,然后写请安祝颂的话和下款。
如致老师的信,正文末可接“肃此敬请福安(或”道安“)、受业(或”门生“”门人“)某某谨禀”。“肃此”为“恭敬地写了此信”之意, 说明叙事已毕。
如果下款不用“谨禀”字样,也可以写“肃拜”“再拜”“顿首”“叩首”等等,表示恭敬。至于“座下”“座右”“座前”“尊前”等词,对一般尊长都可使用,惟“函丈”仅限于称老师。
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称先生,视关系亲疏而定。称呼下面的敬词,一般用“阁下”“执事”“左右”等等。其他如对文士用“史席”“撰席”。
“足下”在战国时多以称君主,后来成为书札中的普通敬词,习惯用于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
如果上款不写“阁下”“足下”之类的敬词,即于称呼之下加“大鉴”“惠鉴”“赐鉴”“青鉴”等语,作为开头。“大”是尊称;“惠鉴”“赐鉴”,是说惠予阅览此信;“青”谓青眼,指垂青赐阅,都是客气话。
至于末尾的祝颂问候之语,常用的是“安”“祺”“祉”“绥”(“安”“绥”,平安;“祉”“祺”,吉祥、福气)等词。
如对文人学者说“敬请文安”“道安”“撰安”“敬颂文祺”或“教祺”;
对大官显宦说“肃颂勋祺”或“勋祉”(上款下写“勋鉴”);
对军队长官说“敬颂戎绥”;
对患病之人说“敬请痊安”;
对客居之人说“敬请旅安”;
对穿孝之人说“敬请礼安”,俱不能乱用。
“肃颂”的“肃”,表恭敬;“顺颂”的“顺”,是顺便;说话分寸,也有区别。
由于古人以三台星比三公,所以尊称别人多加“台”字。如以“台端”称对方,以“敬请台安”加于信尾,以“某某先生台启”写信封,即为旧时书札所习用。
把上下款都写在信末的,多为给熟人的便函。有时信已写完,于纸尾又叙他事,即书“又及”,一般不再署名。
下款署名之下有的写“某启”“拜启”“谨启”“手启”“敬启”“手具”“拜具”“某白”“白疏”等等。“启”“具”“白”“疏”,为述说、条陈之意。有的写“叩泐”“拜泐”“手泐”等等。“泐”原指雕刻,引申为书写,“手泐”就是“手写”。
在下款署名后以“顿首”“再拜”(或“载拜”)“百拜”“肃拜”“叩首”等词,表示敬礼者,在平辈通信中也很常见。
旧时写信,因所谈之事不愿人知,或其他原因,不署下款,常作“名心肃”“名心具”,受信人见笔迹即知其为谁,心照不宣。也有写“名单具”“名另肃”“名另泐”者,则系于此信之外,另附名帖(即名片),或另有署名之正函。
也有的信件,在末尾书“两隐”或“两浑”,即上下款都略去的意思。其注“阅后付丙”的,是希望看完焚去,免为人见。在五行中“丙”属火,故以“丙”为“火”的代称。
给子侄写信,比较随便,往往于开头直呼其名,书“某儿见字”,末尾问好与否,也不一定。若致函后进或世交晚辈,则与一般朋友通信,无大区别。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772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