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进击的汉服圈》内容如下:
仅从“华服”“汉服”一字之差,便不难看出何种思想是圈子、大众及国家能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摒弃无益的细节纷争,专注于“传统文化复兴”和“爱国精神”,华服日才得到了汉服运动有史以来最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如果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考虑,无论是“同袍”“剑三玩家”还是“国风爱好者”,都是同一类人;在这些或入世或出世、或寻求认同或“圈地自萌”的年轻人身上,不难窥见野蛮生长的爱国热情。团中央借华服日契机,摒弃了与文化认同伴生的狭隘民族主义、封建残余等落后思想,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态度,将这些爱国青年团结起来。
就像团中央对《那年那兔》的态度一样:即便年轻人自己搞出的东西不甚科学,如果本意是好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和扶持。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汉服圈吸收国风圈的开放、多元,国风圈接受汉服圈的文化熏陶,当然不是始于团中央的引导。如上述同袍所言,科技的发展、商业的发达,在各个领域促进了不同人群的接触与融合。
相比汉服圈的保守、内敛,团中央的谨小慎微,商人的态度可能是最开放的,他们拥抱一切变化。我在同袍中发现了一位房地产商,他购置了一处古代园林,想从“住”开始,做“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生意。他说,他们最近着力于古代妆容的复原,“那就不能用现在这套化妆品了”。
而主办方之一的东家,则以平台的形式吸纳了各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匠人手作”。东家不仅构建了包括文章、视频的传统文化社区,更是竭力发掘那些现代人感兴趣的、有商业价值的手工艺品,从茶叶到茶具,从陶瓷到玉石。东家CEO俞海华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你有空可以去看看那些手艺人,有很多80后、90后,特别年轻。他们不是隐居深山老林的大师高人,都有自己的创业梦想,都希望自己做的好东西能卖出去。我们做一个传统文化生活平台,就是给他们创造机会。”
“复兴不是复古”,最认可这句话的,除了东家,就是一众汉服商家了。汉服的盗版问题多年来得不到解决,主要因为一些人以“汉服是古代服装,没人拥有版权”为由大肆仿制。随着华服日确立了“继承创新并举”的方针,汉服商家的创新得到了承认,汉服正版化也终于走上了一个光明的开头。
商人自然是逐利的,但在单纯的逐利之外,专做传统文化生意的这些企业,经历过小众期的蛰伏,也有对未来的野心。几乎所有商家都认为,传统文化复兴是个越来越明朗的趋势。东家对我说,很多中国人活到三四十岁开始喝茶赏玉、把玩手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这样最舒服。”
但另一方面,在商业意义以外,企业也确实是文化复兴最有效的推进者。这不仅因为他们以实在的产品将“文化”具象出来,更因为他们骨子里“实用主义”的心态极大改善了文化圈保守、封闭、死抠细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商人及互联网的存在,如B站董事长陈睿所言,是必不可少的。
他们对于文化和内容的需求在深度、广度和多样化方面比上一代大得多。在文化的深度上,在创作上,这一代用户和前一代用户的需求有非常明显的不同。
属意诸君,兼以自勉
如果说你也曾担心汉服人士是满口“之乎者也”、动辄拱手躬身的“奇人”,那么今后大可不必。他们对科技与互联网的拥抱不在任何人之下,而他们希望传达的很多东西,都有必要借助今日社会才能成形。
这不仅因为汉服与国风、80后与00后越来越深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因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推动者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复兴意识。陶老师的当代骈文《礼乐对》便很好地表达了关于汉服最切实的态度:
夫冠服之盛,文物之昌,仆所乐睹,亦众所乐见也。然齐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得衣裳之会;武灵胡服骑射,拓疆千里,方有邯郸之兴。礼乐诚在乎庙堂,不惟在乎庙堂。编钟乐者一夫,而千载绝响;竹箸便者百姓,而万世留存。此仆之所属意夫诸君,兼以自勉者也。
说简单一些,无论“团团”、国风圈还是各家企业,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最深远的文化认同,大概就是“实用主义”了吧。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771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