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大雁塔

精选文摘《大雁塔》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3-02-14|来源:读者·原创版|作者:蟠桃叔|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大雁塔》内容如下:

一、

小时候住在小县城时,能去省会西安逛逛是件幸福的事。逛回来就有人问:“吃羊肉泡馍了吗?”“吃啦。”再问:“见大雁塔了吗?”“见啦。”又问:“大雁塔啥样子呀?”最标准、最俏皮的答案就是:“七层子,四棱子,二十八个窟窿子。”

这话没错,不信去看。大雁塔共七层,造型简洁却很有气势,坚挺平直,四棱见角,每层四面都有拱门,就是所谓的“二十八个窟窿子”啦。

后来我成了西安人,当有外地朋友问我“大雁塔好玩吗”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倒是想起前几年网上有一条很火的街头采访短视频,视频中,记者在大雁塔脚下采访某个路过的平头大哥:“先生您好,您是西安本地人吗?您对大雁塔了解多少?”

平头大哥不耐烦地用陕西话说:“大雁塔?这大雁塔有啥看的?……是不是要上电视?啊,那等一下。”大哥转而迅速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介绍道:“公元600年,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唐朝皇帝为了歌颂他的丰功伟绩,在大慈恩寺建造了这座大雁塔……”

平头大哥变脸之快,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人感叹:西安人真有文化!

实际上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不是公元600年,平头大哥在受访时有口误。大雁塔始建于唐朝,为了收藏玄奘从天竺带回的物品,唐高宗李治下令在长安城中的慈恩寺内建造了大雁塔,也叫慈恩寺塔。初建时五层,砖面土心,不可攀登,后加盖为九层,而后层数和高度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七层塔身。

经过改建的大雁塔可以登临远眺,加上临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曲江,大雁塔就成了西安的地标建筑和着名景点了。王维李白杜甫韩愈……哪个没来过?游寺登塔,凭栏远眺长安,少不了吟诗作赋,抒发情怀。翻翻《全唐诗》,写大雁塔的诗真不少,大多是说大雁塔的高耸和雄壮。

杜甫说它:“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岑参说它:“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张乔说它:“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

章八元说它:“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慈恩寺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俱毁,只有此塔保存下来,不过也是残破不堪了。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大雁塔,维持了唐代塔体之型,在塔外包砌一层厚砖。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属于精品工程。其塔砖用黄泥精制,敲击有金属之声,砖上还有匠人手印,出现坏砖时可以据此问责。至此,这次大修后的大雁塔大约便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雁塔了。

大雁塔也是天下万千读书人追求荣耀的塔。因为在唐朝,大雁塔是金榜题名处。凡考中进士者,先在曲江欢宴,然后聚于慈恩寺,推举擅书者将考中者的名字写在塔壁上,这些人中日后若有人做到了卿相之位,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此即谓“雁塔题名”。即使现在,一些西安人在孩子高考前,也要去趟大雁塔呢。

白居易年轻时一举中第,很骄傲,所以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杜牧家世好,翩翩贵公子,《阿房宫赋》让他天下闻名,正是少年得意时。杜牧参加科考那年,全国录取进士33人,他排第5。大雁塔下留名时,杜牧遇一老僧,攀谈起来。杜牧报上姓名,满以为老僧会“追星”,会让他签名留念,谁知老僧一脸淡然,和大雁塔一般四平八稳。杜牧颇感失落的同时若有所悟,收敛了一颗轻狂的心。于是留下诗来:“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二、

在大雁塔下,人确实会觉得自己渺小。我就有过这样的感受,那是在1998年。

当时我来西安上大学,每到周末就到处逛,华清池、兵马俑都逛遍了,如何少得了大雁塔?进慈恩寺后,别的同学都去登塔了,还要另外买票。我没有去,只绕着塔身走了几圈。倒不是为了省钱,一是小时候来旅游时随大人上去过,二是心里对这塔有了敬畏,觉得不必登临,静静地在它脚下看一看就好。

大雁塔适合远观。没有花架子,端端正正、稳稳当当地往那儿一站,盛唐的气象就出来了,顶上的云飘过来时都凝神静气,不敢随意飘散。

走近了看大雁塔也是有看头的:底层基本上是唐朝时候的样子,四门洞的石制门楣与门框上还留有唐代的线刻图案;西门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传说出自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和尉迟乙僧之手;南门两侧则镶嵌着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唐太宗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上字体清秀潇洒,由于建塔之初即安置在塔壁内,深近3米,避风遮雨,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我虽然不懂书法,却也知道这两块石碑是无价国宝,所谓“引领大唐楷书新格”,不免装模作样多看了一会儿。用陕西话说就是“狗瞅星星,不知稀稠”。

小时候看大雁塔不懂要看什么。只在那天,周围游人虽多,在塔下徘徊的我,心里却澄静清朗。我无限地缩小,塔无限地放大。在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平静而深邃的巨渊之中。那是我一生都难忘的记忆。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也不知道这种感受能否用“好玩”来形容。

寺里多柿子树,当时是秋天,柿叶红了,我们几个都捡了柿叶留念。我后来才知道这里的柿叶也是有故事的。据说唐朝书法家郑虔少年贫寒,住在慈恩寺里,以柿树红叶当纸,以塔为伴,刻苦读书。此为“柿叶作书”的典故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637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散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