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陶渊明笔下的乡村生活风貌

精选文摘《陶渊明笔下的乡村生活风貌》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3-02-07|来源:青年文学家|作者:白晓钰|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陶渊明笔下的乡村生活风貌》内容如下:

四、抒发农民与邻里之间的真挚情谊

陶渊明因为不堪官场污浊和社会动荡,毅然决然回归田园,过起隐居生活,在长期躬耕生活中也开始了解乡村生活的艰辛。原本是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陶渊明,也开始发掘农民的不易。在长期躬耕生活中,更是与农民成为知心朋友,经常到村落与村里人来往,陶渊明与这些农民不谈论世俗闲杂之类的事情,只谈田园中的一些农作物和生产技能。陶渊明与农民已经融为一体,他的田园生活如在桃花源般,远离世间烦扰。在此时,陶渊明向农民学种植,力争农业丰收,解决全家人温饱问题,也经常放下架子,走访农家,邀请农民到家中做客。公元403年初,陶渊明作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诗中写道:“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日暮时分与邻翁对酌几杯,然后隐蔽柴门,独自吟诗。做个闲人,躬耕陌上,日子可以这般恬静。陶渊明在《移居·其二》中有“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的诗句,看到有朋友从自己家门路过,便相互打招呼问好,更是聚在一起聊天,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细细品味。只是单纯的读诗,我们似乎就可以听到那亲切的关怀声,也似乎看到了他们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坦诚和睦的关系。“相思则披衣”,更是写出了邻里之间相见的急切心情。此外,据陶渊明在《乞食》中所述“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邻居明白陶渊明此刻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困难,于是便立即拿出饭菜赠予陶渊明,这也足以体现出陶渊明与邻里的真挚感情。此外,他还描写“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邻居友人挽留陶渊明坐下聊天,两人聊得高兴,很快就到了傍晚,主人家的食物已经备好了,于是主人摆出了酒席,拿起酒杯和陶渊明敞开心扉痛饮美酒,这些都无一不体现出陶渊明与邻里的真挚情谊。

五、“桃花源”一般的世界

陶渊明诗中将乡村屡见不鲜的事物和景观加以描绘和润色,呈现出了幽静、淡然的田园生活场景。事实上,陶渊明在他的描述中以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感情色彩粉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因此,乡村生活不仅成为陶渊明安慰心灵的“心灵之家”,也为后世的士大夫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在看遍社会的动荡、官场的黑暗后,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陶渊明的晚年生活与当地农民相对接近,完全体会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陶渊明将良善的愿望以及富有诗意的幻想融入诗歌创作中,并创造出具有桃花源一般的世界。陶渊明所创作的桃花源,虽然只是他的幻想,却符合当时广大农民的期望。因此,桃花源这个理想天地,不仅是陶渊明为了逃避官场回归田园发出的呐喊,更是陶渊明理想与现实混合碰撞的结果。因此,在后来桃花源一般的世界中,陶渊明歌颂了田园,赞美了劳动,描绘那些可爱的村民以及宁静的环境,也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呈现出鲜明对比。陶渊明的桃花源世界虽然是无法实现的,特别是在君主专制的社会,但是他敢提出无政府、无剥削的主张却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勇于反抗现实的精神,直至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桃花源记》中写有“炊烟茅舍,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一句,无需华服广厦,无需香车宝马,远离喧嚣,朴素而生,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生活。晋末社会,战事频繁,黎民的生活朝不保夕,而桃花源里没有私欲,没有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统治集团,桃花源无疑是陶渊明心生向往的地方,可惜幻想终究是幻想,真实的世界,满眼荒烟蔓草,世道昏暗,人心不古,他只能独自忧伤。

六、陶渊明在困顿中的坚守

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也曾度过一段困顿的时光。公元408年6月,陶渊明家中遭逢大火,宅院尽毁。对于陶渊明一家本就不易的生活来说,这场大火无疑是雪上加霜。关于这场大火,陶渊明的《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写有“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一场大火将悠然与快意烧成了灰烬,站在被烧毁的屋舍之前,陶渊明只能摇头叹息。晚年的陶渊明十分窘迫,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富有诗情画意,而是多灾多难,无柴无米,愁病交加,穿着单薄的衣衫在冬日的阳光中发抖。在难以为继的时候,他曾向乡邻求助乞食,并作诗以记,写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但他在最困苦的时候,仍保持着高洁与傲骨,他可以向邻人或者朋友寻求帮助,但绝不向州府官员低头。现实总是残酷的,当陶渊明退隐山林、饥寒交迫时更是体会到社会的欺诈与丑恶,也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艰难。于是陶渊明将乡村的惨象,进行真实且直白的描写,在他的笔下便出现了一些关于饥寒疾病和贫困凄凉的诗篇,那些诗意浓郁令人向往的黄菊、归鸟、美酒等一一被掩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陶渊明用哀怨与不平的声音倾诉自己的抑郁苦闷,甚至感叹只要在乡村的生活得到温饱就足够,但是这样一个十分朴素的愿望都不能实现,陶渊明便更加怅然。

七、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也一直纠结自己是否要丢弃仕途回归自然,“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官场生活的确可以给他带来物质生活上的富裕,但陶渊明也深知如果再次踏入官场,必将面临自己无法释怀的困境,凭借一己之力更是无法解决。相比起同流合污或被世俗影响,陶渊明宁愿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也要坚守自己的内心,选择归隐田园,其品质情操皆与固穷守节、淡泊名利相关。事实上,陶渊明能够受到后代世人的尊崇,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优美的文笔或对生活的玩赏,更是因为他那高尚的志趣和高洁的情操,展示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在陶渊明所处的那个年代,有很多的隐逸之士,但是却没有人像陶渊明那样在人境车马的喧闹中,在躬耕生活的困苦中固守清高。陶渊明虽超然物外却又不废人事人理,志高趣远。一个文人志士放弃社会理想后,面对生活上的困顿和难以自足,他只好在自然田园间、天地宇宙间寻找定位,寻找自己的追求。《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虽然生活在贫困中,但仍然可以过得很平静,面对家徒四壁的状况,面对衣衫褴褛的惨淡,面对箪瓢屡空的窘境,他却依然能够安贫乐道。陶渊明从未将庸俗的物质放在心上,有吃的便足矣,能够有遮风避雨之处足矣。这样的人生境界,正是因为陶渊明对自己生活现状抱有一种淡然之态,他以不愿向物质低头的态度面对生活,足以彰显出他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专一。除了洒脱与率性、执着与豪放,“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也是他最突出并自以为傲的品格,更是他能够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原因之一。他活得清雅,对虚名浮利不甚挂怀,也因此无需奔忙,悠闲自得。他喜欢读书,时常沉浸于书中,而且他读书只为情趣,只为精神上的愉悦。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殷切期盼,共同组成了他丰富而又深刻的精神世界。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1557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文学故事 陶渊明故事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