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历史故事 >明朝官俸最薄,为何人人都想进体制内?

历史故事《明朝官俸最薄,为何人人都想进体制内?》

栏目:历史故事|日期:2022-01-21|来源:人生与伴侣|作者:张宏杰|阅读:手机阅读

历史故事《明朝官俸最薄,为何人人都想进体制内?》内容如下:

夏绢银一百六十两,夏样绢八匹(样品绢,收绢时额外收取用来评定品级的样品,评定后就可以作为官吏福利分掉了)。秋粮长银二十两。农桑样绢四匹。折色粮银四两。军匠每里银一两。农桑绢银十两。审里甲丁田每里银一两。盐粮长银十两。审均徭每里银一两。造黄册每里银二两。经过盐引每一百引收银一钱,共计五十两。住卖盐每一百引银一钱,共七两。催甲每里银一两。样漆一百筋。俸米每石折银一两。柴薪每一两收银二两。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缎。起送农民罚纸二刀,纳银五钱。吏拨缺罚纸四刀纳银一两六钱。收各项钱粮每一百两收五两。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份常例清单中有三项,即知县“出外直日里长供应并店钱人情纱缎”,“起送农民罚纸二刀,纳银五钱”,“吏拨缺罚纸四刀纳银一两六钱”。因为无法知道基数,所以无法计算结果。综算其余小项,大约可得白银2665两至2723两。这样合计起来,一个知县即使不贪污不受贿,每年的“常例”收入也有3000两,如果粗略按1两值200元人民币来算,折合人民币现值60万元。国家俸禄真可以“基本不用”了。

这笔收入还是一名奉公守法的知县的“合法”收入,尚未考虑其他人情往来。通常知县刚上任之际,会有一笔“迎接银”,知县离任之时会有一笔“送别银”。这两笔收入每笔也有2000两左右。

当然,这些收入县令不能全装入自己的口袋。准确地说,这些额外收入应该算“小金库”,每年的招待费、“公关费”、送给上级的“礼金”都要从这里出。海瑞就说,“今人谓朝觐年为京官收租之年,故外官至期盛辇金帛以奉京官”。

明代规定外官3年一小考,9年一大考,考核结果不好,即有遭降黜的可能。所以下级官员向上主动献纳“常例钱”就渐渐成了官场惯例,每到考成之年,地方官员都公然贿赂请托。地方官场也要送礼。海瑞说,“旧例就三年里甲中科派一里一两,三八共二百四十两。中取七十二两馈本府,十二两馈府首领,六两馈府吏府上”。就是说地方官员在京察之年必须“盛辇金帛以奉京官”,而知县在参谒知府府邸时又必须送钱。这些支出加到一起,要占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是陋规却“一日不可无”

私设小金库,制定土政策,是明初禁止的。然而,明太祖去世以来200年,这些常例陋规已经成了公开的政策,全国1000多个县,以及建立在县制之上的整个官僚系统都是在这些常例的支持下运转。没有这些收入,官员们就没法维持日常生活,没法编织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没法养活手下的人。可以说,这些常例一日不可无。

除了知县之外,县里的其他官吏也都有自己的常例。比如县丞主簿是“夏绢银八十两,夏样绢四匹,农桑样绢二匹,秋粮长银十两”,收入大体是县令的五分之二左右。典史也有“出外里长供应并店银人情纱绢书帕”等项。

除了官员之外,县政府里还有一种角色,叫“书吏”。明代中央政府设有六部,地方各级政府也对应设有“六房”。大体而言,县里的六房相当于今天各地县政府下属的“局”或者“科”。“书吏”也就是县政府的普通办公人员,相当于主任科员或者普通科员之类。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就是大家熟悉的“衙役”。就连他们也都各有各的“常例”收入,而且收入还不低。这是因为科举时代,进士举人们并无任何专业知识,很多公事都交给书吏和衙役去处理。

这些人是县级政府的具体办事人员,也是专制权力的终端,他们每天都与百姓打交道。知县没干几年就要调走,但是他们却是长期在本地工作,更加了解地方民情。刚到任的官员不得不高度依靠这些人,于是他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就可以“轻重高下,悉出其手”,得以营私的手段很多。

所以大明王朝后期的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腐败侵蚀到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上至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库加收矿捐,下到小小的衙役通过把持官府家资上万。居官如同贸易,读书只为敲门。办一件事需要多少贿赂,有公开的明码标价,“权门之利害如响,富室之贿赂通神。钝口夺于佞词,人命轻于酷吏。”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lishi/1102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标签:明朝历史故事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