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药生尘》内容如下:
1、
一条老街,两边全是店铺。馄饨铺、火烧油条豆腐脑铺、包子米粥铺、拉面铺、裁缝铺、烟酒糖茶铺、玉器店、修表店、寿衣店……一家店铺,又一家店铺,一眼望过去,密密麻麻,连绵不断。
一家中医铺坐落其间。它看上去极不起眼,淹没在众多的店铺中,就像一颗水珠淹没在大海里。
中医铺右边紧邻着一家寿衣店。寿衣店的招牌是一个大花圈,扎得又大又圆,上边缀着数不清的纸花,红的、绿的、紫的、黄的……密密麻麻,一朵又一朵纸花组成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花圈,简直像一座摩天轮!走进巷子里的人,没有谁不是第一眼就看到它。
寿衣店旁边的中医铺,自然也有招牌,是一块挂在门楣上的长方形木匾,核桃木色,上面有三个魏体黑字——“药生尘”。字形敦厚、朴拙,中规中矩。大多数人是不大理会那三个字的,偶尔有人抬头无意看到了,就会忍不住抓一抓头发,心里纳闷:怎么起这样的名字?药都生尘了,还能赚钱吗?可真够奇怪的。
当然,也有有文化的人,他们就不觉得奇怪。他们知道有一副对联:但愿天下人无病,不惜架上药生尘。他们会停下赶路的步子,仔仔细细地端详那三个字,看一眼,再看一眼,觉得中医铺这几个字用得极妙,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慈悲。他们一边看一边点头,在心里默默叫好。
中医铺的大门是木质的,有些老旧,是被岁月熏染的颜色。推开那扇门走进去,就能看到一溜长长的柜台。柜台是原木色,走近了能看到柜面上像云朵一样层层叠叠的木头纹路。柜台后面是一排一人多高的药柜,也是木头的,四方形的小抽屉一层一层整整齐齐排列着,里面装着不同的中药。抽屉上都贴着一指宽的红纸条,用黑字标注了药的名字:黄芪、白芍、甘草、党参、白术……柜子周围散发着中药特有的淡淡清香。
中医铺嘛,自然要有中医。沿着柜台一直往里走,眼帘里便映出一个带月亮门的小房间。房间不大,靠近窗台的地方,置了一张古朴素雅的老榆木桌子,旁边搁着几把老木头椅子。桌子后坐着的就是医生,椅子自然是为就诊的病人准备的。
一进门你就会被墙上的锦旗吓一跳。为什么会吓一跳呢?你可能在别的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多锦旗。四面墙壁都被爬山虎一样的锦旗密密麻麻地覆盖了。有朱红缎子面的,有大红金丝绒的,有姜黄棉绸的,一层压一层,一摞压一摞。锦旗上的字也会让你吓一跳:“两服中药除顽疾,三根手指定乾坤”,“阎王笔下夺人命,无常手中抢余魂”;也有内容简洁一些的,比如“民间名医”“医者仁心”等等。
医生六十岁左右的样子,清瘦的一张脸。眉毛浓密,像用刷子刷出来的,眉尾干脆利落地上挑,这大概就是古书上说的剑眉。鼻梁长得好看,挺拔笔直。如果说跟别人有明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眼睛了。五六十岁的人,眼睛大多浑浊得像裹挟着泥沙的一池浊水,而他的眼睛却是清亮的,像山涧清澈的小溪。他目光专注锐利,带着使人信服的力量,让人联想到武侠电影中洞穿世事、境界莫测的世外高手,众人的生死皆在他一念之间。
医生的医术也同样令人崇拜。据说病人坐在他面前,他只看几眼,就能知道病灶在哪里;三根手指搭在脉上一摸,就能知道病情是轻是重,是将死还是能活。即使罹患再严重的病症,病人的痛苦在这里也能得以缓解。那些数不尽的锦旗就是最好的证明。
2、
医生姓什么呢?来看病的人好像都不太清楚,他们觉得医生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把自己的病治好。相较之下,“药生尘”这个药店的名字更为人所熟知。有时感冒头疼了,或者吃了凉东西把肚子吃坏了,家里人就说,快去找“药生尘”看看吧。时间长了,就分不清“药生尘”到底是店名还是医生的名字了,或者在他们心里,“药生尘”既是店名,也是医生的名字。当然,见到医生时总得要有一个称呼,就叫先生吧。
先生从来不穿医院里医生穿的白大褂,只穿中式对襟的衬衣。前襟上有七对手工盘制的布纽扣,跟衣服同色。当然一年四季有所不同,但区别只是面料的厚薄和颜色。夏天是月白色薄棉麻的,春秋是藏青色和深蓝色厚棉布的。到了冬天,就穿一袭浅灰色的棉袍,出门时在脖子上围一条驼色长围巾,儒雅又潇洒。说他是某大学的教授一定有人相信。
中药铺门面不大,来看病的人却很多。有拄着拐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被儿子或女儿搀扶着的老头老太太,有伏在母亲怀里吃着奶的娃娃,还有身上老是散发着香味的大姑娘小媳妇。他们生的病也是五花八门:伤风感冒、胃疼胃胀、咳嗽气喘、糖尿病、高血压、小孩积食、月经不调……
来看病的人要排号。靠着柜台的一边,摆着几排长椅,没叫到号的就坐在长椅上等一会儿,叫到号的就急匆匆走进月亮门里面了。
那个月亮门真是漂亮,真的像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上面安着两扇木头雕刻的花格门,很有古韵,像戏台上一处美丽的布景。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xiaoshuo/2836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