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往事如歌》内容如下:
一、
这两年,江尚行一直想结合自己的一段经历来构思一篇小说,以他和陈俊杰之间几十年关系的变化来展现这个时代的某些变革。原本想着恐怕自己把握不好,他写小说一直都不擅长人物描写,但是不写出来又于心不甘,就这样踅摸来踅摸去,折磨得他心里发焦。
陈俊杰比他大两岁,1974年5月,两人来到农村插队时才算真正相识,那年江尚行17岁。说是下农村后他们才算认识,这个说法似乎也不恰当,打小他们就是一个厂的子弟,又居住在同一个居民段,下乡以前肯定是多次碰见过的,也大体知道对方是双江船厂的子弟,所以这里说的下乡那天他们才算相识,其实就是从那一天起,两人才开始有了对话的意思。
江尚行和陈俊杰在乡下接触了三年多的时光,陈家子女多,下乡的也多,所以按当年那个“三抽一”的政策,他就比江尚行先回城了。在双江这个熙熙攘攘的大城市里各自打拼,眼看包裹着他们大半生的光阴说过去一晃就要过去了,江尚行的心中始终觉得他们之间有那么一段像风又像雨的情愫,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丝丝缕缕的剪不断理还乱,如鲠在喉。
几十年间,经见的人和事多了去了,很多的人世际遇在转身的一刹那,就相互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江尚行和陈俊杰的这种若即若离关系却始终如初,完整地保持到了今天。两人可以在任何需要找到对方的时候,准确而又及时地联系到对方,而且几乎不需要费什么波折,常常是多年不见的某一天,一个电话就心领神会地响应着对方张罗的聚会。这方面,又由于经济和时间的缘故,陈俊杰出面张罗的回数占了绝大多数,而每次聚会,江陈的参与互动都会觉得顺理成章。
岁月是把无情的刀,这把刀的锋刃过处,给他们留下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江尚行曾经多次问过陈俊杰,陈俊杰先是一愣,后来也不知所云,有一次憋不住了,他才缓缓地反问一句:“你还记得我们当知青时,那漫山遍野的南竹吗?”“当然,这个我当然记得,恐怕此生都不会忘记。”“那就对了,下次再回农村耍,你去看看那南竹就知道了。”
这些年城市变化太大,某个人另择了岗位,换了手机或者搬家异地,可以说太稀松平常,大家要想在人海茫茫的大都市刻意去找到一个人,真的是比大海捞针还要难出许多倍。但奇怪的是,江尚行和陈俊杰也因为种种原因转换了无数次居住地、单位,电话更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告诉对方自己最新的状况和最新的联系方式。
一开始谁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而四十多年过去以后,回过头再去审视这种淡而又淡的交往,倒还真是觉得有一些让人隐隐触动的东西,内心深处难免翻江倒海。
江尚行用陈俊杰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有讨巧之嫌,因为他的人生经历有故事,而且故事还有些起伏跌宕。陈俊杰是知青下乡,代课教师,做过工人、厂办秘书、工会主席,随后又下海经商,后来听说他在几年时间里,就把一个不大不小的汽车配件企业搞得风生水起。随后又听说他被投资人边缘化,再后来又得知他罹患了严重的肝病,住院、住院、再次住院,反反复复在各大医院间拉锯的消息满天飞。最严重的一次,医生已经叫家属准备后事了,江知道消息后,准备相约去看望他,电话打通了,他却告知已经自驾越野车游山玩水去了,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如果有人较真地问江和陈的这种关系好还是不好,算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君子之交,只怕谁都掰扯不清。而四十多年这么行色匆匆过去后,再来回味他们的过往片段,真还有着一种别样的况味,江尚行就是觉得缺乏一根串联起来的线条。
二、
文学沙龙的小李找了一个地方创作,说是马上过来接他。江尚行带的东西也不多,就是一个笔记本电脑和一些必备的简单洗漱用具。上车后一时无语。小李见状便唠唠叨叨地说起他们单位今天的会议开得有点儿长,也说到他们的地产项目今年的愿景。
江尚行笑笑:“不是你的原因,是刚才出门一个老人的话让我想起了我的知青往事。”
“哦,江老师,你还当过知青?你给我讲你们那会儿的故事呗,反正这车还得走两三个小时。”
“你还喜欢听我们那一代人的老事儿啊?”
“是啊,我本来就是农村考大学出来的嘛,那时候我们家乡也来过知青,不过我当时还太小,也许我还在吃奶吧,没有丁点儿记忆。”
“你们没有记忆就好,那些东西毕竟不属于你们。而对于我们这一代就不同了。具体到我,知青那段岁月过去那么多年了,至今想起,我都会感觉历历在目。”
天可怜见,江尚行觉得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愿意聆听他讲知青故事的年轻人,话语就刹不住车。
1974年5月,江尚行和当年很多表面上看上去兴高采烈的知识青年一样,来到当年四川省永川县茶山脚下的杨家湾,那年他17岁。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xiaoshuo/2791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