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当代小说 >亲人三题

当代小说《亲人三题》

栏目:当代小说|日期:2024-08-13|来源:金山|作者:蒋静波|阅读:手机阅读

当代小说《亲人三题》内容如下:

哑伯

哑伯死了。

堂兄告诉我,哑伯临终前,突然开口,整整说了一天一夜,说得嗓子都哑了。婶婶捂住哑伯的嘴,让他以后慢慢再说。那嘴却像决堤的渠口,怎么也关不住。关了几十年的话,如湍急的流水,哗哗哗,流个不停。最后,婶婶和堂兄听得打起了瞌睡。等到他们醒来,哑伯的嘴还大张着,人却没了气息。

哑伯是我父亲的兄长,其实不哑。年轻时,因说话犯了事,被打断一根肋骨,打落两颗门牙后,还被抓了进去,一关五年。出来后,他说:“以后,我再也不说话了。”他真的说到做到。渐渐地,同辈便叫他哑子(哑巴),小辈则在原来对他的称呼前加上一个“哑”字。他也不恼,仿佛那就是他的名字。

起初,婶婶很伤心,也不明白: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成了哑子?哑伯在药箱里找到一袋麝香追风膏。那是家庭常备的一种伤膏,遇到风湿关节痛、肌肉酸痛、挫伤扭伤时,人们一般不去医院,就用这种伤膏在患处贴一张,基本能消肿止痛。不过,不到十分难受时,人们一般不舍得用。

哑伯取出一张伤膏,贴在嘴上。伤膏像一个巨大的创可贴,将嘴巴和下巴牢牢地蒙粘住。浓郁的麝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在婶婶惊诧的目光中,哑伯走向外面。

人们见到哑伯,不管是熟悉的或陌生的,都吓了一跳。谁见过伤膏这般用法!有人将哑伯当成了精神病人,离他远远的。

除了吃饭和晚上睡觉,哑伯的嘴一直不离伤膏。起先,婶婶试着开导他说话。他就指着像贴着封条的嘴,摇摇头。婶婶拿他没办法。一天早上,婶婶得意地说:“昨夜你说了好多梦话,响着呢。”堂哥也说:“对,我在楼上也听到了。”

哑伯似乎受了惊吓,浑身颤抖,脸色灰白。那天晚上,他没将伤膏取下。

几天后,哑伯的嘴边和下巴因伤膏引起过敏,一片红肿,起了疹子。他改用纱布和胶带蒙嘴。纱布比膏药小一些,露出了下巴。两个月后,哑伯的嘴巴像是结了痂的伤口,不用包扎或蒙住了。他已习惯了遇到任何事情也不发出一点声音。

哑伯从灰堆里掏出一块石板和一支石笔。石板黑色,A4纸那么大,石笔白色,这是哑伯上小学时学写生字的学习用品。遇到必须交代事情时,哑伯就在石板上写字,如:“我去赶市了,下午回来”“某人葬事,全家都去”等等。石板上的白字,抹布一擦就没了。

后来,石板碎了,哑伯只好改用纸笔。不过他用得很少,能不写的尽量不写。他将写了字的每一张纸都亲自收起来,划根火柴烧成灰烬才放心。

哑伯的脾气倒是好了许多。以前,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不管何时何地,他会当场发作,骂娘,或挥拳头,得罪了好多人。现在,遇到同样的情况,他最多黑着脸,别过头,匆匆离开,一副与他无关的样子。这一点,倒是让婶婶省心多了。

当地结婚有一项很重要的仪式——端茶(敬茶)。喝喜酒前,新娘子得一一向男方的长辈端茶。新娘边双手敬茶,边恭敬地说:“爹、娘,请喝茶。”长辈大声应一声,喝几口茶,奉上一份茶钿(红包)。堂哥结婚前,曾托我父亲说服哑伯,新娘端茶时,做公爹的总得应声。哑伯应承了。到了那一天,新娘子端茶时,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们最大的兴趣其实是来看哑伯怎么开口说话。新娘子向哑伯奉茶,哑伯动了动嘴唇,谁也没听见他的应声。事后,哑伯在纸上写道:“我真的应了,自己听见了。”

有一段时间,哑伯学过哑语。他天天走五六里路,去一个聋哑人家里学。回家后,哑伯两只手像玩石头剪子布游戏一般,翻来覆去做动作。他示意婶婶和堂哥跟他学,他俩不理。堂哥直接对哑伯说:“我们又不是哑子,学什么哑语。”哑伯很失落,只好放弃。自己对自己做手势,有什么意思。

哑伯比真正的哑巴还哑。我认识的一个哑巴,虽不会说话,但若谁犯了他,哇啦啦哇啦啦地叫得山响,三四里外也听得见。可哑伯却哑得无声无息。有一天半夜,婶婶去解手,发现哑伯在床上爬来爬去,大汗淋漓。问他:“怎么了?”哑伯指指右下腹,龇牙咧嘴。婶婶问:“很难受吗?”他点点头。

堂哥急忙叫救护车。到了医院,医生说:“马上动手术。”并责怪家属,“阑尾都穿孔了,为什么这么晚才来?要出人命的知道吗?”婶婶、堂哥辩解:“病人没说,我们不知道。”医生说:“阑尾穿孔很痛,起码痛了一天了,病人怎么会不说?”

婶婶、堂哥怎么也不明白,痛到这样地步,他为什么不叫一声。

棺柩在堂前停了三天两夜。按当地风俗,死者的老伴不必守夜。可是,那两夜,婶婶一直从夜晚守到天明。白茫茫的月光照在清静的堂前,婶婶注视着那张微微张开的嘴,感觉那里随时可能会发出声音。

姑婆的“他们”

姑婆出了车祸。母亲火急火燎地拉着我去医院。

我一个激灵,突然问:“妈,你猜,这一次,姑婆会不会再提‘他们?”

母亲瞪我一眼,没好气地说:“姑婆差一点就被轧断了腿,你还有心取笑。”

真是冤枉,我只是出于好奇,绝没有取笑姑婆之意。

姑婆很能干,既精于女红,又烧得好菜,家中里里外外料理得井井有条。她有个习惯,每当下结论或表态时,总以“他们”作为开路先锋,譬如:“他们说,你这件衣服太老式了。”“他们说,这电影不好看。”“他们说,隔壁家的孩子不学好。”……

这样的说法,让人模棱两可。姑婆到底在转述“他们”的话呢,还是想借此表达她的意思?也许,对于姑婆来说,更重要的是,话中掺进了“他们”,就好像有了金字招牌或者强大后盾,即使说错了,追究起来,也与她无关吧。

一次,我好奇地问姑婆,“他们”到底是谁呀?姑婆怔了怔,闭着嘴,没开口,好像嘴里关着什么秘密,不能让它跑出来似的。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xiaoshuo/2578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当代小说标签:微型小说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