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故事《二胡声声》内容如下:
3、
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当农村的生活旧貌换新颜之时,久违了的乡村文化也随之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边。城里时兴的东西虽然非常流行,但是,在乡下种地的农村人看来,深入人心的依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惊蛰一到,滋润的春雨洒落大地,蛰伏过寒冬的生灵开始探头探脑。周银山的心也动了,萌生出了重新振兴春水湾乐队的念头。可当年的伙伴早就有了各自的营生,做生意的,搞企业的,当干部的,没门路的也在倒腾蔬菜水果,忙着赚钱,一刻也不闲着。人都过了中年,还摆弄乐器,疯不疯呀,傻不傻呀,可笑不可笑啊!
周银山却是死心眼,倔得很。这天上午,他爬上了自己家的楼顶,取出了徐松水当年临走时相赠的那把龙头二胡。原以为藏得严实,谁知道面上的蛇皮让老鼠给啃啮得让人不忍目睹。他去了镇上的乐器厂,咬牙花了一千块,修好了二胡。
修好的二胡取回来了。周银山独自坐在村外河滩边的一片小树林里,调好了弦,温习了一下生疏了的弓法。第二天黄昏时分,周银山的二胡曲再次响起。没多长时间,有几个年轻人像蜜蜂寻觅花蜜那样,来到周银山的身边,围着他听了一曲又一曲,还问能不能跟周银山学。周银山心里高兴,不厌其烦地教他们,还把另外几样旧乐器也拾掇了出来,任凭他们摆弄。不到半年,一支非常不起眼的小乐队将就着拉出来了。
国庆节到了,南街的孟广山又来了,这次,他是为侄子结婚的事儿来的。周银山开始不答应去,说是乐队现在还太嫩,上不得场面,但是,又怕伤了孟广山那颗老实巴交的心,勉强答应了下来。
4、
情况比周银山估计的要好。迎亲队伍途经村子街巷的时候,人们为这支久违的春水湾乐队沸腾了,空巷而出,纷纷来看他们的演出。
周银山重新披挂上阵,老人们频频地向身边年轻的男女作着介绍,引来一阵阵的喝彩声。周银山觉得自己血管里的血液在畅快地流淌着,心底生出一股被理解、被尊重的激动,时间仿佛遽然间倒转了二十多年,回到了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时光。他从人们的眼睛里悟出了一种意义,谁说廉颇老矣,世上的事情只要努力去做,爱而不舍,总是会有个结果的。
婚礼后,在喜宴入座时,周银山如释重负,春水湾乐队今天的使命总算是完成了。
孟广山代替主家分发了喜糖、红鸡蛋后,暗中把周银山拽到一旁,塞给他一个红包,小声说:“一点点心……心意,你得收下,别嫌少。”周银山起先没有反应过来,等他明白了红包里装的是一叠钱后,他愣住了。当年桥畔的月夜,徐松水的别离,孟广山的婚礼,今天迎亲途中的情景,杂乱交替地在他的脑子里闪现。就在这时,乐队里头脑最灵活的赵海洋笑着对他说:“银山叔,你今天累了,我送你回家休息去。”一抬头,乐队的几双眼睛里都闪着某种希冀的光,周银山的舌头一下子僵住了,手一松,刚才孟广山塞给他的那个红包掉在地上。赵海洋眼疾手快捡起红包塞进周银山口袋里。周银山吃力地把那个红包掏了出来,朝着酒桌上重重一拍,头也不回地走了。
赵海洋等乐队的几个年轻人觉得没趣极了,闷声不响地回家去了。
周银山回到家里,青梅不在家,孩子们也不在家。周银山孤独地躺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窗户的声音,辗转反侧。他有点茫然,觉得似乎失去了一样非常贵重的东西。
到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请周银山带着春水湾乐队去演出,但是,他借口身体不适,坚辞不去。
几天后,周银山当街撞见了春水湾乐队的赵海洋等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分钱,一边还笑嘻嘻地谈论着哪天婚礼气派大,给钱多,酒菜也好,哪天婚礼小气,不舍得多给钱……几个人正说到兴头,一回头发现了周银山,顿时都不吭声了。但周银山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波澜不惊,一副泰然冷漠的神情,转身走了。有谁能够知道,周银山的冷漠中包藏多少心痛。
“你的身边徐松水不在,犹如俞伯牙失去了钟子期。”周银山又想起已经作古了的马二爷对他说的话,感慨不已。那天晚上,他睡不着,只得拿着徐松水当年送他的那把龙头二胡,穿过长长的路,到春水桥畔去……
二胡曲就是从春水桥畔飘起来的,借着流水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听起来有着说不出的忧伤和不安。第二晚,二胡曲又萦绕在了春水桥畔。周银山拉着二胡,忽然发觉那悠扬的二胡独奏曲里渗入了琵琶、唢呐、月琴、箫、笛子、笙的合奏,合奏得是那么和谐、默契。周银山回过头来,见春水湾乐队的一伙人都围在他的左右,离他最近的是赵海洋。
周银山愣住了,不由停下了手中的二胡。赵海洋清了清嗓子:“叔,有些话我一直不知怎么跟您说。我们这帮人没像别人那样往外跑,赚大钱,不是没本事,而是我相信,靠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咱也可以养活自己。叔,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城里办喜酒都找婚庆公司了,咱乐队现在那可是婚庆公司的香饽饽。只要我们心在一起,一定能把春水湾乐队名声做大,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
周银山激动了,皎洁的月光下,他的两眼闪着泪花,想说几句什么,最后只是重新拉起了手中的二胡,悠扬的二胡曲与别的合奏乐器一起演奏着,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xiandai/149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