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故事《偷肉的厨师》内容如下:
“董大牛,就是牛,他吹喇叭第一流;刘快手,真叫快,三翻两翻一盘菜……”这首童谣唱的是董庄的唢呐手董大牛和小刘村的厨师刘快手。他们俩在当地都是各自行业里的顶尖高手。人们把他们俩戏称为“全县双一流”。
唢呐和厨师都是农村红白事离不开的行当。刘快手和董大牛经常合作共事儿,加上是前后庄的乡邻,因此,关系处得还算不错。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董大牛渐渐开始看不起刘快手了。原因是他做白事儿时,经常偷主家的肉。讲究一些的厨师去做菜,一般都用自己的刀具,各种刀、铲和笊篱什么的,拿一个大口袋装着,鼓鼓囊囊的。刘快手走时,会把酒席上没用完的鸡鸭鱼肉,趁主家的男女老少都去上坟、家里没人的机会,塞进袋子里,让切墩儿和配菜的徒弟背着,拿回去。刘快手开了一个农家乐,那些肉,估计他拿回自家用了。没多长时间,这事儿连村里的小孩子也编童谣骂他:“明一套,暗一套,刘庄的厨师瞎胡闹。老的坑,少的瞒,鸡鸭鱼肉偷走完……”
让人不解的是,尽管不少人都知道刘快手偷主家的肉,可是无论红白事,请他做菜的人,却有增无减。
董大牛心想,刘快手这个闷葫芦,别看不怎么爱说话,心里憋着坏呢。大家让自己和一个贼相提并论,这使得董大牛心里很隔应、很讨厌刘快手,就老想着找机会收拾他。按照当地的规矩,唢呐手带的响戏班子,包括吹笙的、敲梆子的、打镲的,这些人单独一桌酒席,不仅和宾客是一样的待遇,还有一个催菜的特权:菜跟不上趟了,唢呐一响,厨师就得抓紧上菜。董大牛就利用这个特权,常常找机会折腾刘快手:眼看刘快手忙半天了,刚想坐下歇会儿,他这边拿起唢呐吹几声,刘快手就得赶忙做菜,有多少桌就要做多少盘,常常忙得擦汗的空儿都没有;刘快手被折腾烦了,则会给董大牛他们那桌的菜里,多撒一把辣椒,让他们吃得直咧嘴。把董大牛气得不行。
两个人的矛盾激化,是从董大牛家老娘去世三周年开始的。董大牛讲排场,买了不少鸡鸭鱼肉招待前来祭奠的亲朋故友,可刘快手不但席面给他做得华而不实,还把剩下的各种肉全部带走了。
董大牛手下那些响戏班子成员,都是他们本家的叔伯兄弟或者侄子,一个个吵嚷着要去找刘快手算账。被董大牛拦下了。他恨恨地说:“这个时候去和他理论,除了找吵架,啥问题也解决不了,因为咱们没有证据。等以后找到合适的机会,看我怎么收拾他。再者,他的工钱还没结呢,我看他有脸找我要没有?”
第二年秋天,刘快手的爹去世,请董大牛带人去吹响戏。这下可让董大牛和手下这几个人抓住机会了。农村的丧事儿,规矩特别多。如果有人烧纸吊唁,除非是舅家人或者有头有脸的人物,唢呐一般不吹,只要是唢呐吹起来,孝子就得出门磕头迎接。因为每个家庭这种情况不一样,吹得次数多了,还需要另外给响戏班子加钱。童谣是这样唱的:“喇叭一吹笙一捧,孝子的脑门儿得磕肿;光磕头还不算,托盘里面看一看,不是烟,就是钱,当个孝子真叫难……”
为了折腾刘快手,董大牛他们见到稍微上点年纪的亲友来烧纸,就把唢呐吹得震天响。他这边一吹,刘快手就得跪在大门口接客人……都是乡里乡亲的,这种事大多数人都会带点纸钱,过去祭奠祭奠。因此,一上午下来,刘快手累得腰酸背痛,头磕得又红又肿,几乎要坚持不下去了。
好不容易等到吃饭,刘快手想趁机歇会儿呢,更大的麻烦来了——董愣子和刘得岁吃着吃着竟然打起来了。按照风俗,谁家办丧事,凡是过去祭奠的乡邻,都留下吃酒席。近十来年,这个风俗有些变味了,不少人都把办丧事的主家,当成冤大头。掏上十块八块钱,买一卷烧纸,全家都过去吃。“喇叭一响,白布一盖,全村老少等上菜。”说的就是这种陋习。刘得岁这小子更无耻,他是带着塑料袋来的,红烧鱼刚上桌,他连盘子端起来,“哧溜”一下,把整条鱼都倒进了他那个硕大的黑色塑料袋里。等清炖鸡上来,他又要倒时,董愣子不乐意了,一伸手把碗给他夺了回来,鸡汤溅了刘得岁一身,两人于是就吵了起来。吵着吵着,董愣子把手里的筷子撇了过去。刘得岁抓起一个馒头,砸在了董愣子脸上……众人弄清楚打架的原因之后,纷纷责备刘得岁。不料,刘得岁指着刘快手说:“我奶奶去世的时候,他能把我们家的肉都装袋子里带走,凭啥我就不能?”这事儿大家都憋气已久,顿时议论纷纷。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xiandai/1467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