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她用一生演绎这出时代悲喜剧》内容如下:
1、
美剧《好莱坞》的最后一集中,有一个与史实不符的友好结局。
剧中,黄柳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华裔女演员。剧中的黄柳霜登上奥斯卡的舞台领奖时说:“我站在这里,感到万分荣幸,作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华裔女演员,获奖理由不是扮演黄种人或东方讽刺形象,而是扮演一个女人,一个有心、有灵魂的复杂女人。”
黄柳霜的故事,要从唐人街那家洗衣店讲起。1905年出生于洛杉矶花街的黄柳霜,是第3代美籍华人。和大多数移居美国淘金的华人不同,她的祖父得以在美国成家定居,幸运地拥有了第一家洗衣铺子。
花街充斥着东欧人、墨西哥人,幼年时的黄柳霜常常蹲在街角观察过往行人,回到家又对着镜子,一遍遍观察自己。她知道自己是异类。
那时她还常跑去邻居英国人家中做客,只因为看上了他们家的一架竖琴。有一次,当她终于鼓起勇气爬上长椅去触碰,却因不慎失去重心而摔倒在地。
这个极小的插曲,成为黄柳霜此后人生中,一遍遍重复的隐喻。
作为家中的老二,她常去洗衣店帮忙。拿到的第一笔小费,她用来看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电影。此后,她开始疯狂迷恋影像中的世界,常常逃课,就算不吃饭也要省下钱去看电影。
明星梦让她发昏。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模仿电影中的人物。“我要成为电影明星!”
她运气不错,处在默片时代的好莱坞,准备来中国城取景。9岁的黄柳霜听说这个消息,激动得连换5套衣服,跑去片场求导演给她一个角色。
父亲知道后气急,当场解下皮带就要抽她。挨完打,她又偷偷溜进电影院和片场,跟在演员后面反复练习,就连晚上做梦都听见有人大喊:“黄柳霜,你成了电影明星!”
14岁那年,电影《红灯笼》的300个群演中,急需一个东方面孔。她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角色。
但龙套跑了几年,直到1922年,她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机遇——《海逝》。
从未学过表演的黄柳霜,开场告别孩子时那段梨花带雨的表演,一度被知名电影人评价为:达到了大师级水平。
《海逝》是早期亚裔女演员的典型角色之一,这个故事从《蝴蝶夫人》翻版而来,只是将背景换为中国,东方传统女性的隐忍和压抑,被她诠释得很好。
那一年,她17岁。
2、
人人赞美她眼眸黑亮,脸庞像柑橘般甜美,没过多久,她便俘获了好莱坞巨星道格拉斯·范朋克的心。他在为新戏挑选演员时,第一个便想到了黄柳霜,于是有了那部让她名噪一时的《巴格达窃贼》。
黄柳霜饰演的蒙古女奴,厚厚的齐刘海、乌黑的丹凤眼和细长的眉毛,都在日后成为她最具特色的符号。
德、澳的媒体一度以为黄柳霜是日本人,大肆歌颂她是“日本着名的悲剧演员”,连当时对电影并不看好的日本人也直言:“只有黄柳霜娇美的身躯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初尝聚光灯的柳霜为演艺生涯迎来转机而狂喜,只是,好莱坞不接纳中国人。
“黄祸——中国人杀入演艺圈”。这是当年有人在评论黄柳霜时,写下的标题。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初,黄柳霜在好莱坞已经小有名气,中国的知名杂志《良友》《生活》周刊也开始持续对她进行报道。可红归红,想在白人的游戏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几乎没可能。
当时,黄柳霜在好莱坞的片酬远低于白人演员,甚至只能拿到他们的零头。制片方却利用观众对她身上异族元素的猎奇心理,常将她作为主角宣传,以她的名气赚取票房,哪怕她只在片中客串5分钟。
作为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演员,她只能屈从于按西方人观念塑造出的形象:艳丽、暴露而软弱。
当时,好莱坞哪部电影需要丑角了,第一人选就是黄皮肤的黄柳霜。从妓女到女奴,甚至是鸦片贩子,她不止一次抱怨过,却无济于事。
以为从此跃入明星行列,却连肤色这条分界线都还没跨过。
消息传得很快,蒙古女奴的裸露让黄家蒙羞。华人社会铺天盖地谴责她,甚至有人将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也归罪于她。该法案明令禁止:华人不能与白人有任何亲密镜头,只能扮演配角。好莱坞容不下她,制片人宁可让来自匈牙利、墨西哥的演员化装成中国人,也不让真正的中国人演。
白种人嫌弃她是黄种人,好莱坞梦碎,她转头去了欧洲。
飞机降落德国时,距离黄柳霜主演《海逝》已经过去7年。头顶仅有的光环早已消磨殆尽,为了快速打入当地电影界,她开始苦学演技。
怎样的发型才更能突显传统东方女性的状态,在爱情破碎后又如何用发髻表现情绪?在反复尝试上百次之后,才有了《唐人街繁华梦》中,她入木三分的表演。
当时吉尔达·格雷作为电影中呼声最高的大女主,被一张东方面孔抢尽了风头。《综艺》杂志这样评价黄柳霜的演出:“当黄跳舞的那一刻,她将格雷小姐的《唐人街繁华梦》给偷走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927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