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流量明星的垮塌

精选文摘《流量明星的垮塌》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1-12-23|来源:读者|作者:李少威|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流量明星的垮塌》内容如下:

除了合法的金融机构和地下高利贷团体,几乎没有人会真正愿意去研究信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极端情况下,信用非常玄乎,跟爱情差不多,只在于你是否相信。

信用其实就是另一种信仰。在一般层面上,信用就是相信资本可以无止境地增值,具体到个人,就是能够给他提供无尽的回报。

资本不是财富,而是一种势能,一种转变为更大资本的倾向,是“想象的财富”和“对财富的想象”。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就是“买空卖空、票据投机和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

我们仔细地思考一下,如果明星脱离了艺术生产,他的信用还有什么现实基础?粉丝对他们的完美想象,称不上“现实”,事实上就是虚幻,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意”,但这种民意是瞬息万变的。

然而他们只要目前还掌握着粉丝,他们就拥有“民意”,信用就仍然有效。于是我们看到,很多虚幻、浅薄、无意义,乃至连基本演技都不具备的影视作品,仍然获得了无数拥趸。

这样的作品受欢迎,反过来会加强明星的信用。资本在增殖逻辑上特别精细,但在价值层面则往往假装得非常“傻白甜”——一个明星,如果他无论生产什么作品都能被一致叫好(所谓的“流量”),那他就具有巨大的投资价值。以至于,这种投资价值会被放大到人格层面,只要有他在,就是一个坚实的保障,资本就希图和他捆绑在一起。

很好,他实现了一种飞跃。这个时候,资本青睐的根本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这个人。当然,你可以很善意地理解为是对他未来作品的预期,然而,某些流量明星生产过什么好作品?他们未来的作品有什么值得预期?没有,对不对?

不要太过深入。目前我们认为,资本青睐的其实是某些人,那就意味着,这些人,而不是他们的作品,成为交易标的,也是资本冒险的标的。人本身成为商品,就是明星资本化的奥秘。

巨星时代开启,明星们纷纷从创造性的劳动者转型为老板、资本家,但归根结底,是首先转型为商品。对他们而言,可能是物质力量的升级,但对于大众,则是情感的物化。

关于明星资本化,有很多案例,列举一大串明星的名字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幸存者”很少,就够了。

他们接下来会这么玩儿。

第一种玩法,叫空壳收购。我是一个导演,注册了一家公司,实际资产1.36万元,负债1.91万元——一家资不抵债、听上去就像个笑话的公司,被上市公司以10亿元的价格附加一个对赌协议收购,去掉对赌成本,就算每天遛鸟,5年下来一样盈余几个亿。

第二种玩法,叫深度绑定。我是一个影视资本家,我认为这个明星流量有保证,就给他股权,从此一荣俱荣,不离不弃——至少希望如此。

第三种玩法,叫洗钱拍戏。我是一个无名大款,有些钱的来源说不清楚,我就给你1000万元去拍戏,随便花一两百万元弄个“作品”出来,剩下的请以利润的名义还给我,钱就变得干干净净了。

还有第四种玩法,就是某位明星给我们演示的,以50倍杠杆“蛇吞象”,相当于空手套白狼。

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然是因为面对金钱的诱惑,一般人抵抗不住。

需要思考的是另一个层次——他们其实已经被资本逻辑绑架,变得不由自主。资本的使命就是无休止地积累,一切都要服从于积累的需要,所以任何被卷入积累循环中的人和物,都会成为它的工具。所以身在其中,人就会变异,会去人格化。明星因其高度人格化的形象为大众熟知,但和资本联系在一起时,就只剩下一个名字,一切鲜活的个人特质都已经被资本收购。

下一个问题是:明星资本化有什么不好吗?

我把它转换成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我一不追星,二不投资股票,他们怎么玩跟我有什么关系吗?

有几重关系。第一,文化环境毒化,你会不停地看到一些烂片、烂剧;第二,劳动贬值,实诚的劳动者会产生一种彻底的无望感;第三,资金空转,而它们本来可以被投资在真正的生产上,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如果这几重关系都还太虚,那么下面这个就很实在了——偷税漏税。对个人而言是违法,对社会而言则是不公平,加剧两极分化。你每个月工资几千元还依法纳税,有的人“4天6000万”却以“无损音质”的方式落袋,仅逃掉的税款,可能就够你奋斗几百年。

还有一点让人“细思极恐”——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影视作品,并不是“谁”想要把它拍成这样,而是“什么”决定了它以这种面目呈现。这个“什么”,就是资本逻辑。你随便逮住一个导演或者编剧,他们都能给你讲一堆不由自主地改戏、加戏、换角的故事

在这个行业,社会再生产和物质生产极端分裂。原本在市场逻辑下,演员和其他独立艺术家一样,是最有可能实现完整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群体,但他们很快就丢失了阵地。社会再生产通过明星资本化,被资本绝对掌握,个人在物质生产上也就再没有发言权。

谁掌握了社会再生产领域,谁垄断了社会法则和价值评判准则,谁就能反过来支配物质生产领域,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这些“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和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这也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出的忧虑。卢梭还指出:“长此下去,人们必将愈来愈偏爱那些讨人喜欢的才能,而不看重有实际用处的才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叫“集体心理贫困”,灵魂被欲望统治。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807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社会生活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