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天井,古建筑里的一抹绿》内容如下:
春起
这是旧时江南一带寻常而多见的一处庭院式建筑,隐匿于数百年的深巷青瓦之中。斜坡式的屋顶,围合成开放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型井口,汇四方之水归入塘中,形成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故取名“天井”。
那一地的鹅卵石布满苔绿,与磨得光亮的青石板相依,踩得点点梅花绿印痕。院落的一角,零星地生着绿意,开着小小的花。天上的水,自屋檐滴落,源源不断,“四水归堂”,便从这里滋润了井内的一树树花开。
你来了,在春天里,带着一季的雨,一切都湿漉漉的。望着无边的天际,绵绵的细雨从天而降,自由式落在鹅卵石上,激起层层浪花,将小小的一点绿,荡漾其中。这时,无处不在的款款溪流,匆匆汇入角落的方孔,便悄然无迹。
你,且痴痴地看,一遍又一遍,总是不够、不厌、不解。这水,清澈中洗尽尘埃,苍翠如烟,如绸如缎,憨态可掬,迷人渐生困意,尽醉醺醺,日复一日。
一阵风,拂面而来,吹醒了你,带着飞絮,还有一米阳光的明媚。轻轻的,痒痒的,将春困而醉卧榻前的你唤醒。朦胧中,在春风里,柳絮的舞姿,无数个精灵一般,暖洋洋的,冲着你相视而笑,吹化了你的心。
踏进庭中,仰起头,伸出手,一片,一片,落于掌心。多美的姿态,含羞待放,杨柳依依,多情而芬芳。
原来,在这小小的四方天里,千丝万缕间,抵不住,一分愁绪;闲庭寂寂,你遇见年少的自己。
晒伏
那是一个懵懂的记忆,黄梅天悄然而逝。时间进入初夏,在久违的艳阳天里,你,一不留神,踏进一处红绿的世界,如油画一般,还有着古老的诗意。小小的天井,一下子忙碌起来,欢快而不知疲倦。一件件旧物,从古老的箱子、柜子、橱子,甚至坛坛罐罐里翻腾出来,铺展开来,好不壮观而热烈。
那是一抹封存已久的记忆,一个家族的历史,神秘而略带忧伤,古朴而不失精致,风情而俏丽多姿,如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次次冲击着年少的你,一次次唤醒你对生活最原始、最本能、最热烈的尊重和向往。
“六月六,晒红绿。”拾起一支长笛,“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或许,在这古运河畔,一曲横笛在暮色中飞扬,悠扬的笛声逗弄天上的云彩,错落的笛音荡起一处好姻缘,于是有了后来,以及后来的你。
一只俏皮的虎头鞋,一顶布满银饰的小瓜帽,一件小小的肚兜,件件娇小可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
散落于角落的梳妆台,层层叠叠间,如一位女子,小小重山,唯待画眉人。旗袍或是长衫,在傍晚时分,由年轻的父辈们,包裹于身,在惊艳、感叹、自豪之中,演绎出一幕幕略带喜感的折子戏。而年少的你,坐守一旁,傻傻且痴痴地笑,或偶尔窜上台前拽一回衣衫,便羞红了脸,哪里懂得这世间惯有的美妙和衣袂翩翩。
不远处,几盏烛台,残留着烛泪,杂乱地堆放一处,恰是这个家族一代代最好的见证。
“晒伏”,便是一场年少的狂欢,在旧式的天井内、庭院里,悄悄地进行着,而又悄悄地收起,放下。这些“四旧”之物,铺展的身姿,如同撞开了一扇门,让懵懂的你,不仅看到当下的美好,还可追忆旧时风雅之趣,转而又憧憬着未来可期。
依前是,旧庭院,一抹绿浇灌心里无数。
懵懂中,你的目光又一次投向老祖母的妆台,在几缕霞光之中。
夏深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夏至过后的傍晚,是一年中天井内最为繁华且闲散的时光。似乎一切都已出洞,甚至那阴暗处从不示人的蝙蝠,也会在雷暴雨来临之际,凑上几分热闹,更是孩童与鸣虫的欢乐世界。
或许,这屋子,实在是太老了。老得说不清楚它的年岁,它的历史。少则百年,或者更久,明末清初也未曾可知,惹得这些小精灵们粉墨登场,与孩童们趣意相投,相得益彰。
热闹或为过往,褪去孩童之气的你,在好奇之心的驱使下,有了对旧宅审美的情趣。取一把竹椅,摇一把蒲扇,环顾四周,显天露地,冬暖夏凉。这深宅,虽几番辗转,山墙已些许斑驳,色调沉厚,却在低调内敛之中,不失主人当年意气风发之势,不得不佩服先祖当年。
特别是这庭院,岁月留痕中,无处不是笔墨,浓淡处无一不是机关和巧宗,采光、通风、排水,处处皆是学问。春来暑往,秋收冬藏,静卧一处,无论是仰观俯察,或是静听默闻,皆是如画如诗的沉浸式呢喃,温润如玉,天地人和。
夏夜,“倦鸟归巢人返家”,这庭院便是最好的归处。
疲惫便从这一刻开始,渐生消融。庭院内,温凉的井水,已浇了数遍,暑气渐消,好个“灯柔茶香身舒服”。棋盘已然摆上,人声渐沸,指点江山间,笑傲于江湖,运筹帷幄间,楚河汉界,帐下自有乾坤。
闲庭外,隔着高高的山墙,蟋蟀声此起彼伏,蝉鸣不绝于耳,深情并茂,莺啼婉转,风头正盛。窄窄的巷道,一张张竹床排摆开阵势,迤逦风光,一时无二。
好在这山墙内斑驳的琉璃世界,将你与世间沉浸式地隔离开来。青纱帐内,或手执闲书,或远眺星空,惬意人生,享受这清凉无二的世界。
渐渐地,华灯初上,影去人散,蒲扇拍打着身上的蚊虫,或轻抱起沉睡中的孩童,正是夜深人静时。
一切都渐生退意,望着这树影婆娑,满庭的墨翠,想起别离,陌上花开……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747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