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何必和寓言故事较劲?

精选文摘《何必和寓言故事较劲?》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1-12-07|来源:杂文选刊|作者:司马牛|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何必和寓言故事较劲?》内容如下:

最近有人撰文,对寓言《愚公移山》提出异议,认为愚公移山是愚蠢之举,唯有修路或者搬家才是科学的选择,并建议把《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从中学课本中移出来。对这个观点,恕我不敢苟同。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出自《列子》,虽说列子其人其书的时代均有争议,但至迟不会晚于为《列子》做注的晋人张湛,流传至今至少也有一千六七百年了。在作者创作和历史积淀中,这则寓言早已有了它固有的命意——作者设置了一位“傻老头”、一位“精老头”相对立,也是寓有褒贬的。晋人张湛在其注中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鲁迅作《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对“聪明人”和“傻子”,取了与晋人张湛同样的态度看待。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把“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从此,“愚公移山”精神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具有的那种不畏艰险困苦、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的代称。

其实,说愚公移山是愚蠢之举,唯有修路或者搬家才是科学的选择,显然用的是科学思维,但《愚公移山》毕竟是寓言故事,是文学作品。科学求真,是理性(逻辑)思维,一是一,二是二,来不得半点夸张,而文学艺术,是感性(形象)思维,特别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而且为了达到启示和劝诫读者的目的,作者不可能不运用夸张甚至是极度夸张手段,这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内在要求。如果无视《愚公移山》的原有命意,无视寓言故事的文学特点,论证愚公之愚——不懂修路或者搬家才是科学的选择,这恐怕是选错了对象,用错了标准,倘若如此“较劲”“认死理”,我真不知还有多少文学作品仍有“生存空间”.

限于篇幅,别的文学体裁暂且不论,单就诗词而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无疑是唐五言诗的压卷之作,但前两年竟有人对其“较劲”,说鹳雀楼位于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古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而中条山却在其东面,诗人往西岂能看到“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纵然目力过人,他能看到千里之外的黄河入海吗?其实,王之涣在这里是借景抒情,是写意,不是写实——如此不拘泥于具体的地理方位,恰恰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如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诗人往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连,而写出他的真实感受而已,并不是一个地理老师向学生们讲授黄河的源流。

欣赏诗词尚且需要达到心灵的融合,而不可拘泥于具体的词句分析,那么对寓言故事的鉴赏更不能无视其原有命意,拿科学家的显微镜、拿学术论文的尺度去苛求。所以鲁迅先生说,读诗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是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我以为,极是。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695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社会百态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