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内容如下:
盲盒源于日本的福袋,最初的福袋是一种处理尾货的方式。百货公司通常会在福袋里随机装入价值高于定价的商品,之后福袋销售活动在特定的节日被固定下来。
人们为什么会对盲盒趋之若鹜,花钱买自己喜欢的款式不香吗?
这就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励某些行为。这个奖赏机制非常独特,即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实验人员研究发现,给猴子喝一口果汁,这时猴子大脑释放的多巴胺增加,但重复了几次以后,多巴胺会趋于平稳。此时,如果在猴子预期只能喝到一口果汁的情况下,给它喝两口果汁,多巴胺会再次增加;如果给它喝三口,多巴胺会进一步增加;但是如果重复给它喝三口果汁,多巴胺又会趋于平稳。
这个实验意味着分泌到大脑中的多巴胺并不取决于果汁的绝对量,而在于有多少果汁是意料之外的。大脑之所以会这样突然释放额外的多巴胺,是为了让大脑对新奇的、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刺激分配更多的注意力。
购买喜欢的手办固然让人高兴,但是不会有意外的惊喜,然而盲盒不同,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这对人类的生存有积极的意义。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假如我们成功地尝试某种新的打猎技巧,走上一条新的小径,在树林中发现大片浆果,多巴胺会让我们不断产生尝试这些行动的冲动,甚至是强烈的渴望。我们的大脑鼓励我们打破常规,去尝试全新的捕猎技巧和觅食模式,去接受更大的风险。
抽到喜欢的手办令人惊喜,但是这个事情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人们通常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剂。在如愿以偿或者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候,多巴胺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部快感。然而多巴胺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会激励我们去捕捉这些回报。
就像买彩票一样,盲盒里有什么也完全是随机的。人类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时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只要这件事让你足够高兴,多巴胺就会对某些图像、声音形成永久性的提示。当你看到商家有新出的系列盲盒时,甚至只是听到拆开包装的声音,你当初的愉快情景就会再现在你眼前,在多巴胺的推动下,你就会忍不住再次出手购买。
这种对预测成瘾的本能,同样源自人类的远古历史,这种识别和解释简单模式的能力,帮助我们的祖先度过了危险无处不在的狩猎阶段,让他们找到食物和住所,学会根据时令种植庄稼并得以延续。
只要是面对随机事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去探寻其中所谓的模式,这就是我们大脑的本能,我们既不可能关闭这个功能,也不可能赶走它们。大脑中的某个专门模块会驱使人们去探索某种模式和关系,即便根本不存在这种模式和关系。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对模式的期望,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模式的,比如闪电出现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着丰年的到来。
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再现从前愉快的一幕,这就是所谓的“瘾”.
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发生在哪里。博物馆推出盲盒系列,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着迷;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就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出自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694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