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从印象欠佳到莫逆之交》内容如下: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三位“学术大咖”论文造假的事,在国内引发了一场“学术圈地震”。饶毅耿直不掺假,着实叫一些人对其“痛心疾首”。但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不但不痛恨饶毅,俩人还成了莫逆之交。饶毅比施一公大5岁,他俩有过相似的经历,都是国际生物学界的翘楚,同是国家作为知名科学家高调引进的人才。回国后,一个在北大,一个在清华,更是成了一街之隔无话不说的好友。其实,最先施一公是不接受饶毅这位朋友的。
1998年,刚刚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光实验室那一摊事就累得够呛。而比他早3年做PI的饶毅却很特别,除了做实验,还写一些与研究课题无关的杂文,通过email群发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教授们阅读。饶毅的自我表现,施一公很反感:“有点不务正业。”所以,饶毅发来的杂文,施一公直接给删了。
众所周知,亚裔很难获得学术界的领导地位,也很难得到学术界更高层面的荣誉。遗憾的是,尽管大家能意识到这一点,但尽力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华人实在是少得可怜,饶毅却是其中的一员,他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为维护华裔乃至亚裔科学家的权益做些闲事。2003年,饶毅向美国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写了一封长信,善意地提醒他们:“在ASBMB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上还很少有亚裔的领导,其主办的学术刊物中也缺乏亚裔主编和副主编。”后来,杜克大学的王小凡教授作为华裔教授的杰出代表受聘JBC副主编,也成为JBC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副主编。饶毅还写信给拥有3万多名会员的美国神经科学会,指出该学会的上百个各种各样的领导位置上,没有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教授。结果该学会在当年的理事会上紧急增补了NIH的鲁白进入干部遴选委员会,斯坦福大学的骆利群进入年会程序委员会。
饶毅的好管闲事,改变了施一公对他的看法: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仗义执言而又很智慧的人,也是一位志同道合的可以值得深交的朋友。施一公还专门发文替饶毅澄清:“在美国,饶毅所作所为而受益的亚裔科学家不在少数,可能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一些人可能还对饶毅印象不佳。其中,就有我。”
受其影响,施一公很快加入到以饶毅为代表的一批同仁的努力中来。2006年,施一公说服来访的哈佛医学院教授、分子生物学家Tom Maniatis,并争取到他的支持。美国科学院已经意识到亚裔没有得到合理代表的问题,成立了一个专门提名委员会,推动美国的亚裔优秀学者入选美国科学院。2012年,一批亚裔学者通过这个委员会顺利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也包括几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
刚回国时,施一公面临很多质疑和不解。帮助朋友,饶毅总愿意站在前面,一次又一次地像兄长一样替施一公解释,并回应一些媒体的恶意攻击,改变了一些媒体的主流态度。这期间,也有个别同事奉劝饶毅,不要有妇人之仁,免得施一公将来咸鱼翻身,成为对手。饶毅哪里听得进去,依然关心着“不太适应”的施一公。一次,施一公通过短信向饶毅诉说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苦恼,几分钟后饶毅回了短信:“千万不要轻易撤,困难肯定很多,本来就是要克服才来的。”担心短信没说“太明白”,饶毅紧接着发去第二条短信:“如果要撤军,提前告诉,也许一道;当然最好不要,单枪匹马太难了。”看完短信,施一公立马回道:“不愧是好友,同进共退!”
反过来,施一公也很理解饶毅。好多人,喜欢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饶毅做不到,对所有人的态度都是不卑不亢,他讲给博士生听的观点会原原本本地告诉同事、媒体和领导。这么多年来,饶毅总是用相对平稳的语调说出他信奉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观点。每当觉得不妥时,施一公都替饶毅捏把汗,也时常私下里忍不住提醒一下:“为何有人在不同的场合会适当改变说话的角度呢?那是曲线救国,不失为一种交际策略。”可天真耿直的饶毅就是听不进去。虽然饶毅说话或做事从来不去故意讨人喜欢,但让施一公省心的是,他绝对不会在背后搬弄是非,只是他有自己信奉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这些原则来做事,即使这意味着他的所作所为会引起别人的误解,都愿意守着这份坚持。
施一公很少长期佩服一个人。他说:“饶毅就是个例外。”对这次实名举报,施一公未作任何发声,但对饶毅的评价一向很高:“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无论你是否喜欢他,饶毅正用自己的方式启蒙中国社会,也注定留下重要影响。”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553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