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可敬的对牛弹琴》内容如下:
人们说话、做事,大概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说成是“对牛弹琴”,因为其明显带贬义。据有心人考证,这个成语最早来自东汉官员牟融的《理惑论》,该文有如下记述:“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这则典故非常通俗,无须翻译。后人将其比喻为说话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讲内行话。有时也用来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别人的真实意思。
我们不该对牛弹琴的时候自然也有,比如你天天向着一颗石头念自己的小说,这颗石头也永远变不成你的粉丝;你日日朝着河水唱情歌,流水也不可能变成你的亲密爱人。原因很简单:这些事物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听不懂道理,也没有情感;但面对有生命的人或者事物,你是不是愿意对牛弹琴,有时结果还真不一样。
西晋周处年轻时是乡里一霸,他凶狠蛮横、意气用事,人们将他与河里的蛟龙、山里的老虎并称为“三横”。某次,有人故意引诱周处去斩蛟杀虎,希望借这些凶猛动物的力量除去一害。没想到周处杀死了老虎,只是斩蛟遇到了麻烦,蛟龙将他缠着,有时潜入水中,有时浮出水面,连续三天三夜。乡亲们认为周处死了,拍手称快。周处斩蛟归来,有人告知此事,劝说其改过自新,周处果然悬崖勒马,后来官至御史中丞,被时人视为“忠臣孝子”的典范。大家想想看,如果没有好心人“对牛弹琴”,为周处指点迷津,他能那么快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吗?
某地有位女演员戏演得非常棒,艺术成就达到了常人难及的高度,年纪轻轻便是一个剧团的团长,但此君生于民国时代,家境极其贫寒,没念过书,很长一段时间根本不认识多少字。人到中年因病瘫痪,戏无法演下去了,她苦闷至极,觉得生不如死,为了帮她散心,作为“书生”的丈夫决定教她写作,先从学字开始,既而再引导其一步步抵达创作之境,没想到她越写越好,一二十年时间,发表、出版了数百万字文学着作。这位演员的丈夫最初教毫无文学基础的妻子写作,也多少有些“对牛弹琴”的成分,然而,女演员后来在文学上的作为足以证明其丈夫的付出是值得的。
一个人要成为敢于对牛弹琴的勇士非常不容易。其一,他得有前瞻的眼光。如果弹了琴之后,牛永远只是“伏食如故”,没有任何改变,任何弹琴的人都会选择走开。喜欢对牛弹琴的人之所以继续自己的工作,是因为他们相信“牛”现在的听不懂琴声只是暂时的,盯住一个方向努力,久久为功,事情便可能有改观的时候。其二,他要具备坚强的毅力。与听得懂琴声的对象“对话”,你不必花费多少功夫。同听不太懂琴声的“牛”打交道,我们就得有足够的耐心,比如要观察其表情,研究其心理,根据实际不断调整策略,使其乐于继续倾听“琴声”。没有足够的坚韧,你的弹琴之事很可能半途而废。其三,他必须悦纳可能的失败。给听得懂琴的对象弹琴,一般都会得到回应,这种回应标志着成功。对牛弹琴呢,有的“牛”也许日后确实懂得了“互动”,有的“牛”则可能永远像一粒土坷垃。只有具备足够的平常心,早早做好接纳风风雨雨的准备,我们才不会后悔这一场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与精力的冒险。
国外有人研究:奶牛产奶时,如果持续不断地播放音乐,产量将会明显提高。此事告诉我们:牛其实也有可能听得懂琴声,我们认为对牛弹琴徒然,只是因为有些牛不善于表达,或者表达了,我们听不懂而已。牛尚如此,何况比牛不知聪明多少倍的人呢?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824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