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西鲁往事

精选文摘《西鲁往事》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9-14|来源:故事文摘|作者:子衿|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西鲁往事》内容如下:

西鲁是我的梦,也是我的根。

这要从我外婆鲁宪民祖上说起。鲁氏家族祖先来自河南扶风郡望族,子孙世代为官,扶助朝廷。到了宋朝年间,外婆祖上当时为小康王赵构的老师,康王尊称他为太师。后金兵进犯,为避战祸,太师跟着朝廷一路南迁。其间,小康王对山清水秀的越州颇为青睐。之后,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改年号为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直到正式定都杭州,增建礼制坛庙,太师一直陪伴皇帝左右。

为奖励自己的老师,宋高宗便把离绍兴县城约十华里,当时浙东运河重要的航运通道,号称东鉴湖水系边上的一块地赐给了太师,同时还赐与一盏亲笔题写“扶风氏”三字的灯笼,以嘉奖“扶风鲁”对朝廷的功绩。从此,鲁氏家族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并将此地称为西鲁。

我跟着舅舅鲁绍成、表哥鲁国民,再次来到桥头饭店的河沿口时,皋埠老桥宛如一位沉默的长者,端坐在冬日午后的暖阳里,与新建的银皋埠大桥遥遥相望。自从西鲁村整村拆迁,大姨一家搬到迎春社区后,若哪天动了怀旧之念,我便会立马转动车轱辘,与舅舅和哥哥们相约桥头饭店。近日气温飙升,此时暴露在日头下的老桥上,来往行人稀稀拉拉没几个。

听到划楫劈水的声音,我抬头,见一小船正穿过桥洞,沿着宽阔的河面,悠悠驶去。船过处,留下一道长长的波纹,又渐渐扩散成涟漪,在水面上轻轻荡漾。放眼望去,恍惚间,我引以为傲的外婆祖籍地西鲁,我魂牵梦绕的鲁氏祖屋,晃晃悠悠,又浮现在市大湖对岸,而一大片林立的厂房渐渐隐去。

我的心也跟着荡漾起来。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暑假,皋埠的哥哥摇着小划船来接小妹了。我抱着一叠心爱的儿童画报,从城里下大路家门口的河埠头落船,沿着水路,随哥哥摇啊摇,一直把小船摇到宽宽的市大湖。河水好清啊,能照见天上的云朵和飞过的小鸟。我好几次把小手伸进水里,凉丝丝的。我开心地仰起小脸,冲划着双桨、满脸是汗的哥哥笑。

看到长长的皋埠大桥了,我知道,外婆的西鲁老家快到了。虽然,除了几张照片,我从未见过外婆。

外婆出自鲁氏书香门第。我留有她一张学生时代的照片。齐耳短发,穿一件立领大襟短上衣,下着玄色长裙,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女学生模样。照片上的外婆青春、恬静而稚气,让人不由想起柳永诗下,“盈盈素靥,临风无限清幽”的那一朵茉莉。

外婆的另一张照片摄于任职小学教员时。那时,她已从西鲁嫁到城里火珠巷,夫君是乡贤王子余家二少爷,也是自己的表哥。岁月使她褪去少女的羞涩,神色沉稳,紧抿的嘴角,悄然透出一抹倔强。

只可惜,你外婆英年早逝。这是母亲时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外婆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大姨一出生,外婆就把她抱回西鲁娘家了。当时,正值外婆在苆山小学教书,所以把女儿取名为苆。既当校长又兼教员的外婆,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大姨便一直在西鲁长大,包括后来结婚生子也没有离开过。

在我心底,关于皋埠,除了是外婆老家,还保留着我童年的一方自在天空。那时候,一到春节,我就随父亲母亲从城里坐小火车来皋埠西鲁。下车,横穿104国道,就是皋埠老街了。过老街,过皋埠大桥,过船码头,再沿着塘路一直走到底,就是西鲁村。大姨有一手好厨艺,亲戚们聚在大姨家吃吃喝喝,是正月里家人最为开心的事。

而每个暑假,我几乎都会来西鲁住些日子。除了哥哥们会带我在村里到处逛,当过皋埠乡乡长的大姨夫也会陪我坐在祖屋天井里,讲一些西鲁的陈年旧事。

此刻,连接着东径河的市大湖,在天空的倒映下,已呈现一片引人入胜的蔚蓝色水面。隔河相望,虽然跟我记忆中的境况已面目全非,但听舅舅提起村口,我还是清晰地记得,当年那儿有一个很大的晒谷场,晒谷场尽头是一座石板小桥,没有扶栏。那时,我每次上桥总有些胆怯,必须牵着哥的手,唯恐掉到河里。但若是坐哥的船来,到东径河溇底靠岸,跨上一条长长的大踏道,便是村里的石板路,不需要过没有扶栏的桥了。

老辈西鲁人都知道我外婆家的祖屋俗称朝南台门。大门上编织着很细密的竹子,所以又叫竹丝台门。台门共有三进房子,第一、二进前面有个大天井,两边各有一个荷花缸。每年夏天,缸里便开满了粉嘟嘟的荷花。荷花开的时候,常会惹得左邻右舍的小孩偷偷溜进台门来摘。这时候,太外婆就会拿着日日不离手的拐杖,去撵这些偷花“小贼。”

每到逢年过节,或是鲁家办红白喜事,抑或接待贵客,天井里便会挂起那盏“扶风氏”灯笼。台门旁边的一块道地,原是家里来客放轿子或马匹之处,后来变成菜园了。而“扶风氏”灯笼,则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物”给烧毁了。

原先隔着一、二进有个厅,门楣上写着“留耕堂”的字匾,是祖上取耕读传家之意。厅正面墙上有副对联,上面写着“达士遵祖志,觉学绍先彦”,意思是说,明智达理之士,遵循继承先辈遗志,觉悟学习,做有德有才之人。所以外婆娘家就是按这副对联排辈取名的。

沿着河畔,我们仨围绕着鲁氏家族话题,边走边聊,似乎要将那些堆积在心底的西鲁往事,都一股脑倾倒在清冽的市大湖里。

市大湖没有建桥之前,从皋埠到西鲁是要坐埠船过去的。从皋埠老街的埠船码头落船,渡过百来丈宽的市大湖,在南岸的码头上岸。码头是间平房,常有船夫和过路人在里面歇脚。过码头,一条长长的之字形塘路通向西鲁村。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皋埠大桥建成后,去西鲁就再不需要渡船了。姨父当时也一同参加过皋埠大桥的修建工程,并且跳入市大湖,潜水下去查看桥墩情况。后来他每次在晚辈面前提起此事时,都还会眼睛放光。

沿塘路前行,一边是一望无际,随着季节不断变换色彩的农田和远处起伏的群山;一边是川流不息,清澈中见证皋埠农家烟火朝夕的市大湖。伴着田间蛙声一直往前走,到头就是西鲁的祠堂了。

西鲁村不大,但坐落在村口的祠堂却是远近闻名的。远望,它的屋顶形状就像包公的帽子,而祠堂前左右两侧的石板桥,就如官帽两侧的平角头。即使站在祠堂门口,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但凡村里祭祀先祖、商议族内重要事项、操办族人红白喜事等,都会来祠堂进行。对西鲁人来说,这个祠堂是至高无上的地方。除了本村人外,萧山、上虞、富盛、平水等地的鲁姓百姓,也会定期或不定期前来祠堂烧香礼拜“扶风鲁”祖先。祭祀时,门框上就会挂上一盏彩灯。据长辈们说,它是宋高宗御赐之物,见了这盏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祠堂前厅供奉着鲁氏祖宗的牌位。过了两侧有厢房的天井后,就是举行祭祀与重大活动的正厅。厅堂一侧墙上镶嵌着一块汉白玉题词牌,上面记录着西鲁的来历。相传这碑石每逢下雨天就会“流汗”,而四周墙壁却是干的,村人称它为奇石。后来,祠堂改作农村合作社储存稻谷种子的仓库,从此两扇厚厚的大门紧闭。那块有着历史记载的石碑,直到整村开始拆除时,有人还看到它被扔在角落里,后不知所终。我想,那石碑或许被有心人收藏起来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779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散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