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父亲的花生地》内容如下:
一、
晚上睡觉前,靠在床上玩手机,居然刷到父亲扯花生的抖音短视频。
父亲戴着那顶破旧的草帽,穿着我曾经穿过的那件有些宽大的白衬衣,弯着腰用力扯花生。身后的花生棵,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棵上的花生果一坨一坨的,看着蛮有些喜人。抖音下面收获了很多点赞,收获了很多小红心,还有很多网友问,这是谁家的花生地啊?种得真好!我便一一回复:那是我父亲明绪祥的花生地,最后的花生地。那口气,当然是骄傲,可也有些酸楚。
父亲的花生地有三块,面积约有两亩三分。一块水田,两块旱地。水田紧邻我家老屋的东边,过去一直种水稻,父亲年龄大了,种水稻难以弯腰插秧,才改种花生。两块旱地一块在村北后山岗,还有一块在村东竹林旁。这三块地,现在只种一季,不轮作。父亲说,要蓄蓄地力。其实,是他已经没有多大的气力。
父亲今年八十三岁。农村有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清明节那天,我们兄弟姐妹回家祭拜母亲时,就劝父亲,不要再种地了,不要再劳累了,轻轻松松的、健健康康的多好!见他嘴上说自己会小心的,态度却不坚决,我们兄弟就想来彻底点,让他到襄阳去,就跟我们兄弟俩住,早晚也好有个照应。父亲却说,我挺过了七十三,现在的日月都是赚的,我有手有脚能吃能做,不想吃你们的闲饭,也不想给你们增加负担。再说,我还要种花生呢!绕了半天,又让他绕回去了。
我们拗不过父亲,只好答应他,再种一年,同时反复强调:这是最后一年!
二、
“五一”那天一大早,我和妻子从襄阳出发,回红安老家帮父亲种花生。
我让妻子在家收捡收捡,就满山满畈地去找父亲。途中遇见八叔扛着锄头从畈地回来,见我满头大汗的,八叔立时会意,并向东指了指,说我父亲在竹林旁边那块地里种花生。
我快步走过去,来到父亲的那块花生地,看见父亲戴着顶历经风雨的草帽,穿着件白衬衣,那是我穿过的留在家里的旧衬衣。衬衣套在父亲身上有些宽大,腰前的围兜沉甸甸地直朝下坠。我知道,围兜里装的是花生米。父亲双手挥锄,在地里挖一个小窝,然后用右手从围兜里摸出两颗花生米,扔在小窝里。父亲的眼睛不太好使,花生米有几次没落窝,他只有弯下腰,把花生米捡起来丢进小窝里。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我又气又怜,父亲却又惊又喜。父亲说,回来得正好,赶紧帮我点花生!
我解下父亲的围兜,系在自己的腰间。父亲挥动锄头,顺手一带,就是一个倒锥形的小窝。我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夹住两颗花生米,瞅准了一抛,正中窝心。父亲又在前面一拃长的地方挖个小窝,轻轻带起来的土,恰好盖在我刚刚抛下的花生米上。父亲笑着说,还是年轻人眼尖手准。刚对父亲发过火,我想补救一下,就顺嘴回应,夸他宝刀未老。父亲没有听清楚,继续挥锄前行,我则缓步后移,配合得很默契,工作效率也很高,半小时就种完一个四方块。父亲把锄头磕了磕,扛在肩上,又回头看了看,说还有四块,下午再来吧。
父亲的这块花生地,被他用横平竖直成两条浅沟,分割成九个小方块,九个方块都是四四方方、平平展展、光光溜溜的。猛一看,就像偌大的九个豆腐块。我想,父亲是要把他的花生地打造成全村的样板吧。
父亲说,种花生一定不能懒,一定要清沟。不然的话,下雨天就容易渍水。花生出苗期渍了水,容易泡死苗;结果期渍了水,容易沤烂果。
三、
我五六岁时,家里有八口人,奶奶年老多病,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大都在上学,一家的生计全靠父母亲操持,每每遇上要往外掏钱的事,母亲都会愁得直叹气。
父亲当时是大队书记,上面让干部带头致富,他总苦于找不到门路。在一次全县三级干部会上,听供销社主任介绍经验时说,我们红安的花生,颗粒虽小,但鼓胀饱满,出油率高,能够卖出好价钱。父亲一点即通,觉得可以试一把,回来就发动乡亲们种花生。可好多人不信,发动的效果并不好。那时候,田都分到户了,也不能强迫人家,父亲就只好自己试。第二年春天,他不光把我家所有的岗地都种上了花生,甚至把别人荒弃的边角地、荒坡地犁出来,也种上了花生。大大小小的花生地加起来,共有二十多块。粗略估算一下,面积超过十来亩。父亲存心要给乡亲们做出个样板,播种前,地犁得深、土耙得细。出苗后,草拔得勤,药也打得及时。因而他的花生也长得喜人。收花生时,花生棵堆在稻场上,看上去就像座小山。那一年,家里收了四千多斤花生,父亲请来一台拖拉机,拉到集上卖了,换回一大摞钱。乡亲们见他说的是实话,翻过年就纷纷效仿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769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