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书本智慧与街头智慧》内容如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你所学的知识在很多时候都会限制你的思想和行为。对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像钉子。我以前就调侃过,有些学经济学的人,看什么都是经济学问题;做管理咨询的人,到哪儿都喜欢搞思维框架;学技术的人,也会迷信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些都是被自己所学知识绑架的例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摆脱思维僵化的状态呢?
查理·芒格曾给出一个答案:当你拥有足够多的工具时,“锤子”式的认知偏见就会消失。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掌握了足够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就相当于拥有了多种工具,并且会有意识地与“锤子效应”对抗,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迈出建设性的一步。
根据我个人总结的经验,年轻人现在主要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条路径就是跨学科学习。
所谓跨学科学习,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向代表知识和技能的工具箱中添加新的思维工具,只有当工具足够多、涉及的面足够广时,我们的视野才会打开。于是,面对人生的各种场景变化,我们都能找到应对的工具。这就是所谓的读万卷书,也叫书本智慧。
第二条路径就是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摔打、感受、体验、受伤,然后恢复,长时间以肉身与残酷的概率世界碰撞,用血和泪的教训沉淀下一种叫作“经验直觉”或“体感”的东西。这属于街头智慧。
以上两条路径,到底哪一条路更适合我们呢?
秩序分界与人生选择
在跨学科学习这条路径上,最危险的就是自己明明读书还不够多,却自以为已经读了很多书的时候。这时,你可能会变得很有主见,对未来充满憧憬,其实你对世界的理解还非常片面,这也是你一生中最容易踩坑的时候。就像打得州扑克一样,输最多钱的情况往往不是因为拿了一副烂牌,而是以为自己拿了一副好牌,一路下注跟到底,结果对手的牌比你的更好,导致你一次就输得血本无归。
所以,年轻时只读过几本好书,缺少在真实世界摸爬滚打经验的人,反而容易变得僵化和执着,思维也容易被一些看起来很优美的理论观点绑架,总是试图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套用这些理论。比如,有些人喜欢巴菲特、乔布斯,认为他们的方法论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这是因为这些人完全不懂辩证法。
如果要画一张人类社会的秩序分界图,那么这幅图就像一座火山,火山两边自上而下呈对数形态展开。山顶是高度有序的,被称为低熵状态;山脚则是高度无序的,被称为高熵状态。有序与无序之间是有一条秩序分界线的。这种对数形态就决定了自下而上的分布人数是呈非线性减少的。
这也说明,大多数位于秩序分界线上方的人很难体会到分界线下方人们的生活,也难以获得分界线下方那些人所拥有的经验。就像能写出畅销书的人,大多数分布在秩序分界线上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大学教授、公司高管等,他们的人生不能说一帆风顺,但至少对阶层逆行很难有深刻的体会。
然而,绝大多数商业理论的提出者,在真实世界的竞争中有可能拼不过那些虽不怎么读书、社会实践经验却十分丰富的对手。因为后者走的恰恰是人生成长的第二条路径,他们具有街头智慧,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走书本智慧和街头智慧这两条路径,也相当于选择了秩序分界图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成长路径。那么,哪种成长路径更适合自己呢?这取决于踏入社会时,你的社会生活起点是什么。
根据自身现状选择成长路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头脑聪明,家境不错,读的是名校,所学专业很热门,也经常被好运气眷顾。他们一迈入社会,往往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这些人就属于起点比较高的人,世界在接纳他们的时候,早已把无序和混乱的那部分挡在了外面,使得他们一起步便跨过了秩序分界线,从火山腰部开始爬山。他们的人生不确定性已经大大降低。
这类人就适合选择书本智慧的成长路线。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遭遇的最大陷阱将是单一知识体系的诅咒。如果接触的知识面太窄,他们会很轻易地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了解全世界。不过,对他们来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掌握跨学科知识,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生难题的。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764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