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论苏轼诗词中“超然”的人生态度》内容如下:
闭门不出的苏轼每日在定慧院的海棠树下静坐,听着安国寺的晨钟暮鼓,他的心慢慢得到了救赎,他从混沌迷茫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进而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秩序。在黄州,苏轼真正地融入了农家生活,他耕种、收麦、研究吃食,他写书、作诗、酿造蜜酒,他赏花、访友、寻找自我。
苏轼因为来回看地、种地而生病了,他经常左臂疼痛难忍,做大夫的好友庞安常不远千里特地赶到黄州为他看病。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相约同游清泉寺,寺院紧邻兰溪,溪水向西流去,于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的春三月即兴写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在词中描写了南方的初春之景—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草萌生嫩芽,林间沙路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布谷啼叫。在清泉寺幽雅的风光中,在那些黯淡的贬谪生活之中,苏轼能够改变以往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追求、对青春的召唤。
荒芜的黄州成了苏轼的第二个故乡,而苏轼也在黄州成了东坡居士。他的作品中开始有了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充满了宽容与温暖。黄州,给了苏轼喘气的机会,也让他变得坦然与镇定。
五、青山面目仍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元丰五年(1082)春,这是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与朋友出游时突遇风雨。大家都慌忙避雨,而苏轼却觉得大可不必如此,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天晴之后,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词中直言自己不愿意去听的“穿林打叶声”,既是大自然中的风声和雨声,也是他由皇帝钦点的宰相之才成为一个无权散官之后的人生杂音。歧亭杏花村的荆棘瓦砾,让苏轼不再执着于江湖中的争议与纷扰,他不再活在别人的定义与声音中,而是欣然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在方式。他在料峭春风和斜照山头中感到了些许的暖意,在逆境与忧患中看到了希望。越是心境平和,越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的苏轼流放到海南岛后,心境依旧平和,他保持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一份洒脱,并将这一句写进了他的另一首诗《独觉》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作为收尾的句子充满哲理,更是韵味无穷,引人深思。这是他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他对人生的宣言,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轼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慢慢放慢自己的脚步,缓缓调整自己的状态。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并将其贯穿在他这一生的传奇历程当中。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的谈祖应副会长在谈到这首流传千古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曾称赞说这是苏轼在黄州五年间勇于进行自我突围的一份政治宣言。而正是这一份宣言,让苏轼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才有了后面井喷式的艺术成果。
黄州东坡上突然而来的一蓑烟雨,无意间浸透了苏轼,从此世间多了千古称颂的苏东坡。其实,苏轼的乐观豁达一以贯之,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只不过历经苦难的洗礼,越发熠熠生辉。
六、海不辞水成其大,山不辞土成其高
元丰七年(1084),惜才的宋神宗觉得人才难得,不忍终弃,准备再次重用苏轼,于是将苏轼调到了离京城较近的汝州。而此时的苏轼对仕途已然开始厌倦,所以他并不想离开黄州,更不愿移居汝州。于是他一路走走停停,看山,也看水;听风,也听雨。庐山“各不同”的美景让这个阶段酷爱自然山水的苏轼两次游玩。再游庐山之时,苏轼甚至直接在山中住上了十余日。山中静谧的时光使苏轼得以连续观察,并且是多角度的细致观察。庐山的绵延逶迤与峰峦起伏让他深受震撼,于是写下了诗中有画的哲理诗《题西林壁》。在中国漫长而庞杂的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庐山不同的风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太白在庐山上远眺时所看见的那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是白乐天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时看到的漫山遍野的初夏桃花;“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孟襄阳在鄱阳湖中所见到的庐山雄镇江滨的神韵。
人海浮沉已久,世俗浸入了山色。经历过人间百味的苏轼越来越懂得人事不分明,爱憎一刹那。因此,他看到的庐山,不仅仅是别人眼中的雄伟景象,他在一个个不同视角的集合中,浸润了对人生的另一种领悟。苏轼又开始重新思考掂量,即使四海飘零,他也努力潇洒余生。
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苏轼曾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是充满智慧与阳光的,随意的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便是他把自己这一生的苦难当作“人生逆旅”的深刻总结。茫茫人海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普通一员,勇敢地去承认并且能够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对生活的满腔热爱,才是真正活出自我的开始。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林语堂先生曾在书中不遗余力地评价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苏轼陷入逆境之后那种人生态度的超然,其实是一种对面对现实生活苦难时的超越,也是一种面对现实困顿时的升华。每一首诗词的完成,都是苏轼又一次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而我们也在苏轼的诗词中,跟着他感受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体会着他生命的无常,更学习他无论处于何种苦难之中都能走向超然的旷达。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679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