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衣冠禽兽”本无贬义》内容如下:
衣冠禽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穿戴衣帽的禽兽,常常用来比喻那些道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一样的人。如果有人被骂成衣冠禽兽,他一定会大动干戈,非与人拼命不可。可见,衣冠禽兽这个词的杀伤力不一般啊。那么,它是如何得来的,又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呢?
我们都知道,禽兽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本无褒贬之意。《韩非子·五蠹》中说:“人民少而禽兽众。”东汉典籍《白虎通》也提到:“禽者何?鸟兽之总名。”由此可见,禽兽的原意就是指飞禽走兽,但如果用它来比喻人,那就带有明显的贬义,所谓“无父无君无耻无德,是禽兽也”。比如,元曲《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把那禽兽剐割肌肉,号令签头。”真是恨不得饮其血、食其肉,但凡被定义为禽兽的人,那都是毫无人性的人。
既然用禽兽比作人,古已有之,那么,禽兽又是如何与衣冠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不得不提到明朝的服饰。古代的服饰通常都比较讲究,尤其是官服,从它的颜色、图案就可以分辨出这个人居于何品何位。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开始废除元朝的服饰制度,重新制定具有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其中就包括衣服上的绣花,即补子图案。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达命令,公、侯、伯、驸马,其服饰绣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鶒,八品为黄鹂,九品为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为狮子,三品、四品为虎豹,五品为熊罴,六品、七品为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杂职为练鹊;风宪官为獬豸。此外,还有以蟒、斗牛等为题材的,不过,这些都属于“赐服”,范围并不广。在明朝,无论是穿上带有禽图的服饰,还是穿上带有兽图的服饰,都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黑暗,宦官专权,鱼肉百姓、欺压百姓的官员不计其数,百姓十分厌恶,于是便将穿着这种补子图案的贪官、酷吏称为衣冠禽兽。久而久之,这个成语就成了一个贬义词。如,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载:“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清代《大义觉迷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衣冠禽兽一词出自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载:“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古书上说,枭为恶鸟,生而食母;獍为恶兽,生而食母。因此,古人常用枭獍比喻那些忘恩负义之徒或狠毒之人。不难看出,衣冠枭獍与衣冠禽兽的意义十分接近。
现在看来,无论这个成语出自宋朝,还是明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不能做衣冠禽兽,否则将被世人所唾弃。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655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