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为什么我们习惯说 “东西南北”》内容如下:
这些诗作中,有的着重描写南山的优美环境和丰富物产,如《小雅·斯干》中写道:“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有的着重展现南山的崇高和威严,如《小雅·节南山》中写道:“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还有一首《小雅·天保》中是这样写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是大臣祝颂君主周宣王的诗,期望周宣王登位后能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诗中将日月的恒定、南山的坚固和松柏的长青联系起来。后代诗人继承了这个传统,纷纷以南山比喻长寿。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春日行》是这样写的:“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唐代乐府诗《再举酒》中则写道:“万国执玉,千官奉觞。南山永固,地久天长。”如今我们祝福一个人长寿,最常说的祝福语仍然是“寿比南山”。
相对于向阳的南,北是背阳之所,象征着寒冷、幽暗和死亡,因此古人也逐渐形成了以北为卑的思想。古代的墓地大都在居住区的北边,往往还以“头朝北”的方式埋葬逝者。汉语中还用北来表示失败之意,如“败北”。
《诗经》中与北有关的诗歌,大多含有消极的情绪。与南山相反,北山的形象往往是日照不足、阴郁灰暗且物产匮乏。因此,《诗经》中的北山常常象征着作者的不得志,如《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作者被派到北山上采摘枸杞,心里想的是自己为君王终日劳碌,无暇侍奉父母。还有一首意境很相似的《邶风·北门》中写道:“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篓且贫,莫知我艰。”这是一个小官吏在诉说自己的苦楚,他忧心忡忡地从阴暗的北门出城,虽然终日不得闲,但生活依然清贫,身心早已不堪重负,君王却丝毫不体谅他的艰辛。另一首《小雅·巷伯》中则写道:“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诗人痛恨造谣生事的恶人,要把他丢给野外的豺虎;如果豺虎不肯吃,就丢到北方的不毛之地;如果北方也不接受,就再交给老天去发落。
尊卑关系决定方位词顺序
东与西、南与北在文化地位上的差异,在《诗经》之后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可以见到,有的作品还将它们的尊卑关系形象化。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中第十五首的前十二联采用不太常见的“南北东西”顺序,依次介绍城市里居民的生活状况。
南巷有贵人,高盖驷马车。
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须。
答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
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
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
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
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
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
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布裙行赁舂,裋褐坐佣书。
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馀。
在这首诗中,贵人住南巷,寒士居北里,富翁为东邻,贫者在西舍,东、南为贵,西、北为卑,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心目中四大方位的文化差异。不过,白居易不仅描述了居民们不同的社会地位,还表达了更深层的思考——富人有富人的烦恼,贫民有贫民的快乐。
再回看文章开头描述的“一般习惯”,似乎就更容易理解了。我们通常说东西、南北,不说西东、北南,是因为在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它们的排列顺序并不是任意的,一般要先说重要和美好的词汇,后说相对不那么重要或者不那么美好的词汇。按这个原则,对于四大方位,人们就习惯先说东,再说西,先说南,再说北。如果要同时表述四大方位,顺序就是“东西南北”;或者先把东南这两个“尊贵”的方向都放在前面,再说西北,就成了“东南西北”。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6317.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