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朱熹在长乐》内容如下:
筹峰
初春时节,来到长乐筹峰二刘村。筹峰,也称龙峰。举目望去,只见峰峦叠嶂,巍峨险峻,岩石耸立,轻烟浮绕,古树山花,苍翠蓊郁,令人产生无限联想。我从小受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影响,又长期在山区工作生活过,对大山情有独钟,又闻长乐民谣有“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因此前来探访。
筹峰是闽江口第一高峰,与福州鼓山遥遥相对。筹峰山不仅风景秀丽,胜景迭出,而且历史悠久的古迹众多。历代文人登临览胜,吟诗作赋,筑室读书。福州民谣有“一旗二鼓三筹峰”之说,指的就是闽江下游三座文化名山:福州旗山、鼓山和长乐的筹峰山。筹峰山俯瞰滔滔千里闽江入海,显得雄奇壮美。
到了山门,“晦翁岩”三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民族英雄沈葆桢的榜书。这位近代船政大臣喜好读书,仰慕朱子。他登临筹峰,拜谒朱子旧居,并用敦厚隽毅的字体,在翠绿的林木衬托下,镌刻“晦翁岩”,表明朱熹为避祸曾居此地,以志留念。踏着古道落叶,环顾四周,林木茂密,奇岩嵯峨,景色清幽。山道两旁,巨大的榕树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地面,斑驳陆离。据说筹峰有红榕、油杉、罗汉松、红枫等树木360多种,其中不乏百年以上老树。
不远处,巨大岩石如刀劈削,左右对峙而立,形成“石门”。上书“入德门”。跨入石门,两边险壁肃立高耸。最惹人注目的是在岩壁上还有朱熹手书“读书处”三个大字,每字长约1米,宽0.9米,全高3.1米,其字瑰奇雄伟,稳健典雅。这里古木参天,鸟鸣啾啾,远离尘嚣,是绝佳的读书处。对着石桌的一面崖壁上横刻着“朱刘讲席”。还有许多题刻,青苔遍布,充满沧桑古意。明代首辅叶向高于明丙辰(1616年)秋来此,他非常敬仰朱子,重修了晦翁岩三先生祠,写了祠记,立碑于“读书处”石刻前。祠记回顾朱子讲学长乐、教化一方的历程,又对当时学界背离朱子思想的不良倾向表示忧虑。叶向高赋诗二首:
其一
寂历岩扉昼不扃,昔贤曾此授遗经。
年深但见松杉古,人去长闻俎豆馨。
苍藓剔残余片石,白云踏尽出孤亭。
一从凫舄飞来后,夜夜空山有客星。
其二
松径萧萧路几盘,芳祠瞻拜肃衣冠。
天涯何代无逋客,海上千秋有讲坛。
古戍梅花残月晓,荒村荔树早霜寒。
怀贤莫起前朝恨,留得名山此日看。
朱子一生酷爱读书、讲学。他字元晦、仲晦,晚自号晦翁,表明他韬光养晦、谦逊自敛、不事张扬的性格和情操。读书、思考、写作、讲学成为朱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习惯。他是一位系统研究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的学者。
相传朱熹在此读书,感动了天地,有一只美丽善良的小白鹿,天天衔着粮草鲜果等许多美味食品,送到山中,给日夜苦读的朱夫子充饥果腹。
筹峰山下村中有兄弟刘砥、刘砺两人,同拜朱熹为师,虚心请教,跟随朱熹读书,研究其理学思想。史书载,“朱熹避伪学禁来此,二刘(刘砥、刘砺)师之,大书‘读书处三字,勒于石。后人因名其岩云。”朱熹对二刘兄弟很满意。他在《跋刘世南行状》中写道:“长乐刘砥及其弟砺,相与来学,累年于兹。更历变故,志尚愈坚。”赞赏之意,溢于言表。在朱熹的悉心指导下,二刘刻苦读书,学问精进,成为朱熹的得意门生和学术助手,参与学术着作编修。长乐二刘,名扬儒林。
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的环境清幽的“龙峰书院”也称“三贤祠”,是朱子和二刘兄弟读书处。书院正厅堂中供着神态飘逸的朱熹画像,左右是刘砥、刘砺。龙峰书院紧靠石岩,林木遮光,显得十分清静。龙峰书院的对联也很有书香味。朱熹的“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古人心”富含哲理。另一副联“六七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更道出了晦翁岩清凉的小环境和学子们夜以继日读书的情景。
筹峰一带,至今有“鹤腹夜读”的传说。刘砥、刘砺在龙峰书院求学之始,因朱学道理深奥,兄弟苦读,仍不解其意。一日,二人上山,不觉天色已晚,便走入“鹤腹洞中”,借着月光,苦读至深夜,困极和衣而卧。第二天日头高悬,兄弟醒来,如醍醐灌顶,竟觉以往难题通解释疑。老师学友惊奇不已。此后,村中学子求学赶考,都会“夜宿鹤腹”。这离奇而美好的传说也激励着后学们奋发向学。
2002年,长乐重新修建晦翁岩景区。复建了山门、叠泉、瀑布、接官亭、天桥,还新建了龙峰书院。同时大量收集历史资料和朱子研究成果,再现朱子当年办学风采。龙峰书院院内的桌椅、墙壁、木柱、地板等保持宋朝风格。院内收藏有朱子语录等拓片,还有历代研究朱熹的学术论文集及志书等。诗人施平《游晦翁岩》写道:
危岩卓石各成材,左右平分一曲开。
想是山灵施斧削,千秋留护读书台。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90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