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长沙窑散记

精选文摘《长沙窑散记》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8-14|来源:故事文摘|作者:刘鸿伏|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长沙窑散记》内容如下:

1、

在长沙这座古城里生活了近20年,我一直对长沙窑怀有一种神秘之感。僻处于长沙一隅的铜官瓦渣坪几十万平方米的古窑遗址,分明透出一缕大唐的气息,令人遥想一个强大得无与伦比的帝国王朝的盛世景象。我常常从喧嚣的市区独自渡过浩渺的湘江来到这里,从蓝岸嘴到廖家坡,从都司坡到枫树嘴,在堆积成山丘的陶瓷残片中,搜寻着盛唐文化的踪影,思考着在强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种文化现象。瓷器是中国特有的文明景观,长沙窑釉下彩的发明将这种景观推向巅峰。在湘江河岸,湘人的智慧与才思完成了一次有关盛唐民俗文化的独特创造,穿透历史的泥尘与岁月的迷雾闪烁出迷人的光彩与神秘的魅力。

忆起湘籍诗人李群玉诗:“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烛洞庭云。四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眼前便会出现千年前烟火冲天的壮阔场景。石潴即今之石诸,长沙窑遗址所在地,依山傍水,鹭雁飞鸣。在我所见到的一些长沙窑壶、瓶、盘、洗之上,常常绘有带着变形意味与夸张色彩的鸟类图案,并配有极有味道的诗句“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次”。河岸上极平常却也有极迷人的景物,在窑工的笔下生动而有意趣,这是石诸这地方的写照。我所见到的现今的古窑遗址,瓷片累累之外,依然有着大唐时代的幽静和美丽,这些景物很容易让我们的心灵穿越时间的阻隔,设想自己的前世就是一名着唐服的窑工。这种设想对于我们理解盛唐浩繁的民俗文化或许不无好处。

2、

长沙窑的意义当然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瓷器釉下彩的先河,所有的教科书上都是这么说的。然而我却更看重它在中国古老的文明史上将丰厚繁丽的民俗文化第一次搬上我们的日常用品——碗、碟、瓶、壶、坛……创造性地将毫无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诗歌化、审美化,充分展示了生存的智慧与情趣。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创举,而这个创举属于僻处一隅的乐观而幽默的湘人。它类似于一种奇迹,也近乎一个古远的谜。

长沙窑瓷器上所体现的民俗文化特质,也即对生活的诗化和哲理化,它表达的是一种普通人的生活情趣与思想,却同时透出盛唐文化的信息。或者可以这么说:一个诗化的帝国,无时无地不显现着文化的强大渗透力。唐代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与诗人,也产生了中国最具魅力的民俗文化。长沙窑工寄情于瓷,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用拙朴的文字书写在瓷器上,在有意与无意间实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创举。长沙窑瓷器上的釉下彩书法题记,极具观赏性与装饰意味,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这在唐代以前是绝对不曾有过的。

长沙窑瓷器上的题诗书法,以楷书与行书为主,书法流畅浑朴,布局洒脱大方,颇有大唐书家余韵。而器物上的诗文,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的有近100种。联句、单句约40种,内容往往通俗易懂、开门见山、饶有情趣,既带几分俗气,却也不失率真、质朴之美。我将所能掌握到的长沙窑瓷器题诗的资料稍加归类,竟发现它们涵括的内容与题材十分广博,几乎包括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的方方面面,有的近似竹枝词,有的近乎生活哲理警句,真的很耐人寻味。以我个人的喜好而言,除了唐诗中的精华部分,我更迷恋极具活力的民间创作,野性却弥漫着诗意。且来读读这些瓶、壶上的民间作者的诗句: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这几乎是一首最为动人的爱情诗。古乐府里没有,《全唐诗》中没有,它由某个长沙窑工用毛笔书写在一把普通的茶壶上,并且埋入地下千余年之后蓦然重现人间,这很让人想起关于中国古代爱情的神秘力量,爱情不死。这首诗是一位年轻女子与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子发生恋情后的深深咏叹。这种咏叹,很让人感觉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唐代的女子是大胆的,但也是无奈的。青丝爱白发,这世上不在少数,男女之间的情事,大抵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在感叹着千年前的一段忘年恋的同时,更感叹它诗意的美丽与音韵的婉转低回,仿佛忧伤的月色布满心头。

还有这些诗:“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还用几黄金。”“我有方寸心,无人堪共说。遣风吹却云,托向天边月。”这不都是诉说相思之苦的绝妙情诗?读那雅而婉丽的诗人之作多了,再读一读这些民间女子的闺怨,更让人感到亲切,更容易让我们感动和共鸣,那些美丽而寂寞的年轻村姑的牵挂,是那么真切而实在,给我们的震撼与蓦然而来的联想,或者说是追忆,是如此忧伤与惆怅!无处诉相思,寄与天边月,这样的意境与心情,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大诗人李白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这种雅与俗的融合与相互演化、补充,是中国文化史中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常见的现象。艺术源于生活,民俗文化正是纯艺术文化的温床。

爱情之外,异乡逆旅的题材在古诗文中最为常见,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而在长沙窑瓷器上的这类诗作,可谓比比皆是,许多都写得通俗而质朴,读来颇为动人:“岁岁长为客,年年不在家。见他桃李树,思忆后园花。”“只愁啼鸟别,恨送古人多。去后看明月,风光处处过。”“人归千里外,意在一杯中。莫虑前途远,开航逐便风。”这些是写离乡的心情的,显出一种淡泊与惆怅,比一般文人的故作悲苦更接近生活的真实。而下面的诗,就多少透出一种湘人独有的志趣与乐观来:“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当然,离乡背井、寄人篱下的滋味与颠沛之苦,毕竟是令人不堪的:“自从为客来,是事皆隐忍。有负平生志,崎岖向人间。”心中有愁思有悲愤有不平之气,异乡的苦处只能“隐忍”,最可悲的是韶华荏苒,枉误平生壮志,真的是无言独对明月了。

我非常喜爱题写在一只小瓶上的诗:“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写诗的人触景生情,带着一份调侃的心情与浪漫的爱意,对河边洗衣少女生出一种近乎非分的绮思,但诗作可谓艳而不邪,也仅限于一般少年男性见了年轻异性后所产生的正常心态。诗中所写情与景,我们多数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故而在作者平中见情的语境中,极易共鸣。

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发现人性之美与诗意之美,长沙窑工的才思不比真正的诗人逊色多少。且看这把帖花壶上的诗作:“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全诗20字中含8个“春”字,却不觉牵强重复,很有诗意的醇美与氛围。写南方的春天,古人留下的诗文汗牛充栋,我倒觉得这首通俗的民间作品别具一格,田园生活的诗趣可圈可点,很能引起阅读的美感。

田园生活之外,还需有一种陶潜式的洒脱旷达情怀。长河窑工或许更具备与田园贴近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自然就有了得失两忘的人生。“终日醉如泥,看东不看西。为存酒家令,心里不曾迷。”“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抱琴酤一醉,尽日卧垂杨。”“二月春醴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气好,能饮一杯无?”“太白遗风”常见于中国乡间的酒旗上,对于饮酒的乐趣,平民的体验可能比风雅之士来得更为具体与本真一些。心情极好,农事尚闲,饮酒自然是生活中最大的需求与快乐了。诗很通俗,语气也平淡,却带一点俗人少有的“雅致”与闲逸。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90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下页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散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