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说“名”道“姓”》内容如下:
近日,各地纷纷公布新生儿“爆款”名字。看得出,家长们为兔宝宝取名绞尽了脑汁。好在“姓”都是现成的,现代人主要琢磨“名”,但古人还要“烧脑”多想个“字”。这里,就一起关注一下“姓”“名”“字”这几个字。
先来看看“姓”。人类在蒙昧时期,兄弟姐妹之间均可通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些氏族。氏族中开始有意识地避免近亲和乱婚现象的出现,因为这对氏族人口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为了保证氏族人口的持续健康和氏族的长久发展,客观上需要一个形式上的标志,在此情况下便产生了姓。
甲骨文的“姓”是由“女”和“生”两个部分组成的。“女”表示意义,说明姓的产生与母系社会有关;“生”则表示读音。
但甲骨文的“姓”往往用作女性的名字,当时还没有“姓氏”义。金文的“姓”字开始写成“生”,到了春秋时期才加“亻”,并且可以作为“姓氏”意义的专用字使用了。后来的字体演变中,保留了“女”和“生”两个部分。根据考古学的资料发现,西周铜器的铭文中所见的姓有不少是带“女”字旁的字,由此可见,“姓”带女字旁,也并不是偶然的。
再来看看“名”。“名”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由“口”和“夕”两部分构成。“口”表示嘴,“夕”表示晚上。《说文解字》对“名”的解释是:“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我国古人常常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晚上看不清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说出自己的名字与对方进行沟通。
在古代,婴儿出生3个月左右就已经取名了。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一种不敬的行为。因此,男子到了20岁之后,朋友和晚辈就不可以称他的名了。同时,古人又讲究尊卑有序,因此尊长对晚辈可以称名,但晚辈对尊长以及平辈之间均不宜称名。
最后说说“字”。“字”是由“宀”和“子”两部分组成的。“宀”表示房屋,“子”表示在襁褓中的孩子,所以“字”本来表示“生孩子”的意思。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出“出嫁”“文字”等意义。“文”和“字”本来是有区别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因为“文”本来是独体字,所以用“文”表示“独体字”的含义;“字”是合体字,所以用“字”表示“合体字”的含义。后来对“文”和“字”不再进行单独区分,而是用“文字”的名称涵盖所有的独体字和合体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到了20岁,由长辈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表示有资格娶妻、参军、参加祭祀等成人的活动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女孩子则是到15岁举行笄礼并取字,表示从这时可以开始觅夫婿了。
古人的字和名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诸葛亮字孔明,“明”和“亮”是意义相同的关系;朱熹字元晦,“熹”指明亮,“晦”则指昏暗,“熹”和“晦”是意义相反的关系。
古人自称时一般用“名”,称呼长辈和平辈则一般用“字”,但也有例外。《三国演义》中周瑜说:“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自称“瑜”是对的(他姓“周”,名“瑜”,字“公瑾”),但直呼诸葛亮的名“亮”却是错误的(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应当称呼诸葛亮的字“孔明”才对。这一反常现象恰恰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充分体现了周瑜嫉贤妒能的狭隘心理。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73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