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云雾转水(外一篇)》内容如下:
一看到“转水”俩字,我就马上想到那英的歌曲:“山不转哪水在转,水不转哪云在转,云不转哪风在转,风不转哪心也转”。用这首歌来形容转水着实很贴切。转水,粗粗一想应该在水边,可以看到溪水拍岸,流水潺潺,人们可以在水里抓鱼,在溪边浣洗衣物。可让
人意想不到的是:转水不见水,居坡远离水。
转水村在山腰上,溪流在山脚下。举溪在转水突出的山脊边绕了一个弯,又绕过对面山,往龙溪方向流去。溪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S”形,此乃“山不转哪水在转”。古人也许觉得水流在这里回转,拥抱山势,有福来运转之气,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并赋名“转水”吧。去转水要过溪,然后沿盘山公路盘绕而上,“山不转哪路在转,路在转哪车也转,车在转哪人也转”。总之,我们是一路转上来的。
村庄
都说龙溪有三美,“山顶”茶园美,“南阳”水库美,“转水”村庄美。转水村依附在平缓的山坡上,村里的房子集中在一块,一屋连着一屋,好像彼此间是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整个村子蜷缩在两条公路之间,西密东疏,西阔东尖,从山上望下来,有点像一只长寿龟,头正朝着东边,在风水林里找东西吃呢。村中有两条横道,一条竖道,把村子大致分割成了六小块,彼此独立有相互依存。房子集中就感觉整齐一体,符合我们中国人向往的团圆格局和团结一心的心理期待。
转水的房子有些奇特,四面落水,叫“四平水”,房顶的水可以同时向四个方向平缓流去。屋顶盖的瓦片都是原来农村里土窑烧的黑瓦,颜色高度统一,瓦片叠着瓦片,密密匝匝。屋脊和边角上还统一浇注了水泥,给屋顶镶上了一道白边,棱角格外分明。整个屋顶浑然一体,牢固无比,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这大概与转水村地处山坡,风强雨大,有一定的关系吧。据村里人说,原来的祖屋是在村子上面的公路里边,因为高处不胜风,所以往下移了。中国人向来在山脚建屋,山湾开田,山腰种地,而转水的特色做法实属有些出人意料。
转水的屋子往往四边围住,中间漏一天井。貌似浓缩版的北京四合院,又像福建永定的四方土楼。这样的屋子四周紧闭,既避风又排水,是多风多雨之处的好选择。走进屋子,你会发现房子的厅堂有两层楼高,显得苗条高挑。站在大厅里,好像到了高耸的候车室,或进入了神圣的教堂。我老家的房子正房和偏房都是各自往两边落水的,而且厅堂只有一层半高,在这里,我收获了迥异的惊奇。
天上下着细雨,我一个人撑着伞,走在悠长又寂寥的村中小路上,我不奢望逢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默默彳亍着,心里不免有些哀怨彷徨。路灯虽然亮得刺眼,但村里的房子几乎都不见灯光,我只能孤独地走着,陪伴我的只有我的影子,我也只好与影同行了。山村的好处就是寂静,习惯了城市的喧嚣,暂时体验片刻难得的清净,也算是一种解脱和享受吧。
摸着身边的泥墙,能够感受得到岁月的沧桑和洗礼。泥墙能挺立到现在而毅然不倒,也算是“墙坚强”了。忽然想到白天看到俩老人夯土墙的情景。显然夯土墙算不上高技术活,但土墙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史学家可以把历史重写千遍万遍,但史实却永远无法推倒重来。推倒了泥墙重新再夯一次,那也已经不再是原来那堵墙了。我为泥墙而骄傲,因为它是原汁原味的,虽然粗糙,虽然黄得有点发白,但它是那么质朴,那么亲切,蕴含着无数无法言说的真实。我多么希望脚下巷道也是凹凸不平的啊,那样脚下踩着的石块,也一定能敲击出不一样的历史回声,悠远,绵长。我撑着雨伞慢慢走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竹林
竹林也是转水的一大特色,尤其是雾气朦胧中的竹林。晴天有晴天的清新爽朗,雨天有雨天的凝重沉郁。雨天的竹林到处是蒙蒙一片,似隐似幻,看不清道不明,疑似处在一种开天辟地的混沌状态。镜框里的竹海,竹子若隐若现,好似蒙上了一层细纱,要是有虫子鸣叫,就有“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意境了。
傍晚的竹林愈发幽暗,一个人走在小路上,“竹子千万竿,行人仅一只”,行单影孤之感不觉袭上心头。雨天的竹林比较适合心情沉郁的时候去走。可以掉泪,雨滴与你同下,竹子与你同悲;可以大声呼喊,竹子是你的忠实听众,大山可以给你雄浑的回音。大自然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只要你付出真情,回应的也一定是情真意切。
竹林里有了人的活动,也就平添了生气。同行的摄影师们不必担心浪费胶卷,不怕按坏快门,只要还有力气,就一直按个不停。良辰、美景、佳人,摄影师除了需要美景,还急切渴望美女。同行的两位美女作家自然而然地当上了业余模特,作家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美中不足的是她们的衣服一黑一白,不够光彩夺目。有人就顺手从路边拿来一面粉红色的彩旗,把彩旗当作围巾使用,顿时亮点突显,增色不少,摄影师们的兴致也徒增不少,佳作层出不穷。
第二天俩美女先行离开了,范摄影师还让我走来走去,临时应急了一下。鄙人身高不足,身材不佳,五官不精,竟然也模特了一回,实属意外收获。这得益于我穿了一件橙红色的运动服。由此看来“以衣取人”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有时候,有点亮色就容易出彩,包装一下就拿得出手。
瀑布
天生一个小瀑布,无限风光在深处。从竹林小道一直往里走,在路的尽头,山湾里可以倾听到流水声。瀑布两边都是茂密的竹子和树木,瀑布像害羞的小姑娘隐藏在丛林中,欲现还羞。站在路上很难见到瀑布的全貌,只有爬上石阶,走到瀑布底下才能看得真切。
此瀑布其实分为两节,上节长而陡峭,下节短而平缓。瀑布的水并不大,上瀑布的水较为集中,像白丝带从空中飘拂而下,有如仙女的白腰带。下瀑布的水流摊开一些,铺在岩石上,形成了一段白练,有如仙女织机上的锦缎。站在瀑布底下往上看,只能看见白茫茫的一小块天空,整个人如置身于井底,成了井底之蛙。高高在上的瀑布,低头不见,抬头见,需要仰望才好。
瀑布上方据说还有一个水库,没有上去看过,也不知道其形状和大小。不过从溪流的大小和瀑布的水量看,大约也只能算微型水库吧,大山之中的一滴“小水珠”。水库约10万立方米的水量,应该可以确保转水村饮用和灌溉的需要。必要时还可以调节瀑布的水量,人工制造瀑布景观。瀑布下方开凿了一条小水渠,瀑布的水被引到了村里,成了村里的必备水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名副其实的“转水”,保障了村里的生命之源,也给村子带来了清新和活力。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37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