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知道12秒后地震要来,我能做些什么》内容如下: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柳沟乡发生6.2级地震。地震这种古老灾害的破坏力再次显露无遗。在天地巨力面前,人力之微犹如萤火,然而有人却从“死神”手里抢出了时间:那个深夜,很多人都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短则十几秒,长至几分钟,预警准确预报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
这意味着,接收到信息的人可以利用这段珍贵的时间逃生。然而现实情况是,地震预警响起后,许多人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许多人的第一直觉是跑,趁地震没来赶紧跑出房子。第二直觉是寻找“生命三角区”,这或许是最广为流传的地震逃生技巧——墙角、厕所等狭小空间,更容易在房屋倒塌时形成三角形安全空间。可惜,这些都是常见的错误避震方法。
要说清这个问题,必须结合具体场景。在积石山地震中,距离震中56公里的临夏市市民只提前12秒收到预警,而距离震中1270公里的长沙市市民有长达数分钟的反应时间,两地居民当然不会采取同一种应对方式。那么,如果某天深夜,当我们在刺耳的警报声中醒来,发现屏幕上跳动的时间只剩12秒时,我们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主持地震预警系统开发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议,如果有10秒时间,那么2楼以下的居民可以逃离到楼外,更高层的居民则最好就地避险。
不过,这只是最为理想的状态,想象一下实际操作场景:被警报吵醒,确认情况后,避难者需要穿上鞋,打开房门,冲下楼梯,并迅速远离楼体,抵达楼宇外的空阔区域。其中的每一步都可能出现意外:反应不及、楼道拥堵、未能及时远离楼体。12秒的反应时间实在太短,人一旦被意外绊住脚,就可能陷入更糟糕的处境——来不及跑出楼体的居民可能会在拥挤的楼梯间迎上地震波,未能远离楼体的居民则会为碎玻璃等坠落物所伤。
12秒,往外跑困难重重,在家却可以执行多个避难动作:穿上鞋子,叫醒家人,寻找桌子等坚固掩体,做好避难姿势。
国际公认的最佳避难姿势非常简单,只有3步:伏地(drop)、遮挡(cover)、手抓牢(hold on)。也就是跪伏在坚固的掩体下,护住脆弱的头颈,抓牢掩体,等待强烈的地震波过去。相比备受质疑的“生命三角区”,这种姿势被证明更加值得信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避难者不被坠落物伤害。地震死亡统计研究表明,大多数伤害和死亡是由坠落物体而不是建筑物造成的。而放弃桌子,躲进墙角的行为,反而将避难者暴露在坠物这种更加危险的威胁之下。
在来不及或找不到掩体时,也有权宜之计。如果躺在床上,那么请你裹好被子,再用枕头盖住头颈;如果在超市购物,那么你可以就近找一口铁锅或者一只购物篮顶在头上。总之,核心要义只有一个:保护好头部和颈椎,不要被砸伤。
在时间更加充裕的情况下,还应考虑防范火灾。除了熄灭明火和切断电源,你应及时打开房门。如果时间足够,请先保证将自家大门敞开并固定,强烈地震可能导致门框变形,大门无法打开,最终使得起火时无法逃生。
至于海啸,则可以扛过地震晃动后再行考虑,因为海啸通常在地震后的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以后才会到来。届时政府预警部门会给出详尽的信息,指导居民向高处撤离。应对山洪、泥石流也是一样的方法。
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高层居民疏散时不可乘坐电梯,震中、震后的电梯故障率高得惊人。如果你在地震发生时刚好在电梯里,怎么办?以最快速度把电梯楼层按键挨个儿按一遍,以增加电梯门及时打开的概率。最后,不要忘记穿鞋,不要赤脚上街,否则震后的瓦砾和玻璃碎屑会让你受伤。
我国的地震预警警报分为3种声音:第一种,每次倒计时报数间没有“嘀”声,只是单纯报数,代表“无感微弱地震预警”,也就是可能有晃动,但一定不会有破坏的情况;第二种,每次倒计时报数间有一声“嘀”声,代表“有感无破坏地震预警”,也就是可能有强烈晃动,会造成家具倾倒,但不会有房屋破坏的情况;第三种,每次倒计时报数间有连续两声“嘀”声,代表“破坏性地震预警”,也就是最危险的情况,房子有可能被破坏,需要紧急逃生。
一些经历过可怕地震的人或许会有经验和意识,苦痛的血泪传递了应对地震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唐山地区,一些居民在购买房产时会查阅当地的地质、历史信息。但对没有过类似经历的更多人来说,这仍是亟待科普的知识。
若有一天,地震预警骤然响起,希望收到预警的你能不再愣怔,不再犹疑,第一时间奔向正确的生途。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27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