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下精彩故事,品世间百味人生【CTRL+D 收藏98故事网】
98故事网-经典故事_精选文摘_当代小说在线阅读
当前位置:98故事网 > 精选文摘 >母亲的谚语

精选文摘《母亲的谚语》

栏目:精选文摘|日期:2024-08-02|来源:小品文选刊|作者:张眉平|阅读:手机阅读

精选文摘《母亲的谚语》内容如下:

八十年代前,在村里老院一共居住着七、八户人家,都是我们本家的叔叔、大爷,还有爷爷辈的,共计30多口人。二十多年来,长辈们和睦相处,互谅互让,从未红过脸。各家的孩子们嬉笑打闹,游戏玩耍,偶有争吵,各家大人总是先管教自己家的孩子,小事化了。当时因房子少,我妈、我婶和我爷爷三家共用一个放米面和杂物的细窄小房子。各家的物品也不是集中在一处放,而是交叉摆放。

有一次我和母亲到小房子里取米面,瓦缸里的面七高八底不平整,我随口说:“妈,把面平一下,按个手印。”未曾想我妈瞪了我一眼说:“看把你寡的,净说些没用的。”事后明白,一家人靠的是信任,活的是敞亮,面里按上手印,别人看到怎么想?那还是一家人吗?母亲说的对,信任是不需要“记号”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我的记忆里,三家人多年共用米面杂物房,从未发生过你高我低、你多我少的不愉快事。

“三勤夹一懒,要懒也不懒”,“鸟伴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你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你的性格和命运。“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牌友只会催你打牌,酒友只会催你干杯。兰草和鲍鱼放在一起久了,兰草也会沾染上鲍鱼的味道。接近优秀的人,你就会变得更优秀;反之,如果你身边都是消极、平庸的人,那你也可能会被他们同化。画眉和麻雀的叫声可不一样,金鸡和乌鸦也不会在同一个窝里。

母亲不懂哲学,可她用来教诲子女的谚语,却是朴实无华,蕴涵哲理。母亲常说:“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圆耳朵听不进方话”,“舌长事多”,“人各有能有不能”,“大话怕算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懒人嘴里明天多”,“有了长时节,没了不时节”,“打儿自疼”,“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细品这些话,还真是有嚼头,有味道,难怪有“十句谚语九句理”之说。

现实社会中,金钱往往被视为成功和权力的象征。时来易借银千两,运去难赊酒半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钱站不在人前;财大者气粗;有钱的排场,没钱的爬床;狗咬挎篮的,人敬有钱的。这些谚语揭示了金钱对一个人形象与境遇的影响,道尽了做人的艰辛和人世的冷暖。

在我父亲因病早逝的头几年,顶梁柱倒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稚嫩的肩上。为了能分到队里的口粮,母亲迈着小脚,每天下地劳作,好歹挣几个糊口的工分。我那时候上初中,星期日、寒暑假也得到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

记忆中,在地里干农活最愁苦的莫过于给辣椒薅草了。一眼望不到头辣椒地,头顶上赤日炎炎,热浪滚滚,茂密的杂草遮住了幼小的辣椒苗,坐下怕压到辣椒苗,只有圪蹴着一根一根拔除杂草。一席地五垄苗,母亲把三垄,我把两垄,半天挪动不了几米距离。我抬头望望刺眼的太阳,发愁地撅着嘴道:“妈呀!这可多会才能薅到头啊!”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说:“不怕慢,单怕站,眼愁手不愁,功到自然成。”母亲年龄大,薅得比我多,还要时不时帮我拔上几把草。就这样坚持着,坚持着,终于熬到了地头。虽然腰酸背痛,大汗淋漓,母子相视一笑,苦中有甜。直到今天,“眼愁手不愁”“功到自然成”的理念,依然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不要被表像所吓倒,不管目标大小,确定后就要行动,就要坚持到底。

母亲说过:“今生不惜字,来世成瞎子。”所谓“惜字”,就是对文字心存敬畏、珍惜。对有字的纸片,母亲是不让我们当作废纸来用的,那样做是对文字的亵渎。据村志记载:村民一直有尊重知识、敬畏文字的传统,对凡是有字的纸,不乱丢乱用。民国期间,村里文昌殿曾建有字纸炉,人们把有字的纸张拿到字纸炉,郑重焚烧。否则,就是对文化的不尊重,对文昌爷的侮辱。

母亲不识字,对子女们上学念书却特别上心。生活再艰辛,总是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我初中毕业后,村里有社办“五七”高中,那时是靠推荐才能进校门,是母亲多次求人说好话,我才在开学一个多月后坐到了课桌上。我妹妹是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多次补习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

母亲说过的谚语还很多:“女人是人家,小孩是红家”,“针尖大的孔,椽头大的风”,“亲戚远离香,隔壁高打墙”,“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穷汉不动,马瘦不吃”,“喝酒吃肉两手光,拾粪闹柴两手疮”,“男人是耙,女人是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粉往自己脸上擦,灰往别人脸上抹”,“一人不如二人计,三人拿个好主意”.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些谚语最通俗、最简练、最生动、最风趣、最形象,也最有味、最隽永、最透彻、最深刻、最久远。

这些谚语,不仅是母亲一个人的谚语,是千千万万母亲共同的谚语,是祖祖辈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子子孙孙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老猫炕上睡,一辈传一辈。父母一言一行,儿女受用终身。孔子有言:“礼失求诸野。”求诸野,求诸谚,谚语就是散落在野的珍珠,而母亲正是摘拾珍珠完成传统文化拼图的人,如此我们也就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天下“母亲”的厚重与伟大。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500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页 1 2
阅读相关精选文摘标签:散文随笔
本站所有故事、文摘、小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 2024 98gs.com 98故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9003060号-2
合作 / 友链 / 建议请联系E-mail:325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