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静默的四分三十三秒》内容如下:
读杨照的音乐随笔《呼吸》,里面讲到一首曲子,挺有意思。这是一首钢琴曲,是凯奇(John Cage)创作于1952年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
这是一首什么韵味的曲子呢?当你插上耳机,很可能你会觉得是不是手机或者耳机出了故障?又或者是不是音量开得不够高?抑或是网络没有连接成功?总之你耳朵里听到的是一段空白,连一个钢琴的音符也没有。
听上去这像不像是一种行为艺术?的确,凯奇什么也没有弹奏。他只是带了一只秒表上了台,先在钢琴前坐好,将琴盖合上,然后安静地盯着秒表,等到秒表显示四分三十三秒到了,他就立即起身,向观众鞠躬致意,意味着表演已经结束。
这四分三十三秒的静默,像是一个恶作剧的噱头。不过,杨照认为这是一种时间的魔术,它规范了听众感受这份静默的方式,即以音乐式、聆听式的心情来面对这四分三十三秒的时间。
我去网易云音乐搜到《四分三十三秒》,没想到这首曲子竟有上万人收藏。虽是无声乐曲,倒也不是完全寂静一片,偶尔能听到现场听众发出的一声咳嗽,或是不知什么东西发出的轻微声响。等到四分三十三秒结束,欢呼声和掌声骤然响起,耳朵在沉寂了四分三十三秒后突然听到欢快雷动的掌声,我立刻被感染,也情不自禁跟着欢呼起来。再看网友的评论,简直乐不可支:“这是我学会的第一首钢琴曲”“我把起床闹钟铃声设置成这个,现在已经被公司开除了”“这首曲子的生命在于人们对它的讨论”“这四分三十三秒的沉默震耳欲聋”……
三月的某个晚上,我照例准时收看国家大剧院的线上音乐会,很惊喜那天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绎了现场版的《四分三十三秒》。从演前导赏中得知,这首无声乐曲其实是有乐谱的,共分三个乐章,只不过乐谱是空白的。正式演奏时,演奏家们各就各位,做出标准的吹拉动作,并将动作定格住,全场鸦雀无声。彼时彼景,颇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只有指挥家廖国敏一个人还在煞有其事地“指挥”,兀自做着手势,紧张得汗珠子直流,看得我憋不住在屏幕这头哈哈大笑。
《四分三十三秒》,既要求演奏家们不发出一丝声响,也要求全场观众配合不发出一丝声响。偶尔有一两人控制不住咳嗽了,或是触碰其他东西发出了声响,其实也在所难免。因此,每一次演奏《四分三十三秒》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现场视听效果。
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心越来越浮躁,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差。此时反观《四分三十三秒》,倒可以成为考验静默和耐心的试金石,这也许是这首先锋音乐作品在当代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425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