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雨果不写科幻小说,为什么叫『雨果奖』》内容如下:
雨果奖之所以叫雨果奖,不是因为大名鼎鼎的维克多·雨果。对于科幻界来说,一个叫雨果·根斯巴克的人比那位世界大文豪更加重要。
就是这位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真正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并且首次提出“科幻”这个文学概念。所以,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上,为了纪念这位来自卢森堡的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雨果奖被首次颁出——1992年之前它的官方名称是科幻成就奖。
雨果奖是一个评选年度科幻/奇幻成就的幻想类大奖,根据全世界科幻爱好者的投票结果评选出获奖作品,最终由世界科幻协会在一年一届的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它是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幻作家梦寐以求的荣誉与认可。自创办以来,雨果奖评选出了《星船伞兵》(1960年)、《沙丘》(1966年)、《神经漫游者》(1985年)、《三体》(2015年)等脍炙人口的科幻巨着。
雨果奖向来被视作“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每年的雨果奖颁奖,全球科幻迷都翘首以待。
毕竟——
如果不知道什么电影好,就去看戛纳或奥斯卡的历年最佳影片,不是佳作的概率极小。
如果不知道什么科幻小说好,就去看雨果奖或星云奖的历年最佳——尤其是最佳长篇小说。科幻史上的经典之作和口碑之选,基本都不会缺席。
20世纪科幻小说三巨头: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美籍俄裔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统统都是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得主。
2015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首位亚洲作家刘慈欣,据关注科幻作品长达40余年的美国资深科幻迷StevenM.Anthony表示,其《三体》系列不仅在历年雨果奖作品中出类拔萃,即便放在整个科幻文学史上也是超一流作品。因此关于中国人的科幻原创作品,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除了科幻三巨头的作品外,还有一些佳作也是大名鼎鼎。比如1966年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就是史上第一部同时拿下雨果奖和星云奖这两项大奖的长篇小说。其精彩之处在于不仅描绘了浩瀚绚烂的太空世界,更借着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讲透了人类与命运的终极关系,而据其改编的电影也是票房大卖。
由于雨果奖除了科幻作品之外还包括奇幻作品,因此2001年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2年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虽然严格意义上都不是科幻作品,但都拿下了当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而《权力的游戏》《指环王》也多次拿下雨果奖“最佳戏剧表现奖”,甚至《卧虎藏龙》也在当年拿到过这个奖——或许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飞檐走壁就非常“奇幻”。
虽然获得雨果奖的大多是英文作品,但雨果奖获奖作品的文化根源,未必一定是西方英语国家。
美国女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曾经8次获得雨果奖,2016年《纽约时报》称她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勒古恩于1970年获奖的长篇小说《黑暗的左手》,构建了一个由中性人组成的世界——冬星。冬星人平时没有性别之分,只会在每个月的特定日子里,暂时变成男人或女人来繁衍后代。对两性平等、真正自由的深层次思考,令勒古恩饱受赞誉。
而这部小说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中国的道家思想。书中阴阳同体的设定灵感来源于道家,文笔也有阴阳相生、对立又统一的意味,“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寒冷与温暖,女人与男人。合起来就是你,西勒姆,一而二,二而一,如同雪地上的影子”。勒古恩虽然不懂中文,却是老子的铁粉,前后花了半世纪的时间与人合译出《道德经》英文本,道家思想也因此成为她创作的基石。
因此,雨果奖不仅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421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