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陈寅恪出“怪题”》内容如下:
陈寅恪是我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大师。 1926年他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因其学问卓着,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
陈寅恪在清华园里授课,不论是本班的学生还是外班的学生,也不论是教授还是其他讲师,都爱到他的教室听他讲学。他不仅授课别具一格,就连考试也与众不同。陈寅恪反对应试教育,通常他出的考试题目,都不是什么问答式的机械答题,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因此,他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鼓励他们怎样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约请陈寅恪为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已定好次日赴北戴河休养,就匆匆草就普通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结果,这次考试,有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着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答“祖冲之”者,也视为符合要求,因“祖”“孙”尚可成对。还有一考生对以“王引之”,对得也不错。考卷中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陈寅恪对于用“对对子”形式为考题,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查考生思想条理。陈寅恪的解释文章一经发表,这场怪题“风波”即告平息,可见他的解释不仅能服众,而且让大家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420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