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半斤弹成八两八》内容如下:
那些年提起凤凰村,老城北人总会来一句“啊哟,弹棉花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凤凰村是小城里颇有名声的小村子,原因是这小村子里一大半的人家都以弹棉花、制作手工棉胎为生。走到村口,“嘣嘣—啪啪—嘣啪—”的弓弦弹动声便遥遥传来;任意走进一户人家,都能抱着一床松松软软的新棉胎归家,就算这户人家不事这门活计,也定能给你搭桥牵线,找来会弹棉花的七大姑八大姨,绝不辜负来者的拳拳期待。
“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哟,弹好了棉被,那个姑娘要出嫁……”这首童谣贯穿了我在村头巷尾打闹的童年岁月,以至于多年过后偶尔听见熟悉的旋律,也会梦回在田间地头撒欢儿的日子。出生于凤凰村的孩子,自幼的记忆便与白雪般的棉絮缠绕交织,那时正是弹棉花、做棉胎最红火的阶段……
一
村里的阿奶最爱和孩子们讲“北方棉花郎”的故事。传说明末清初,有一位北方兄弟到小城寻亲,于街市之中认识了同姓的卢氏,二人相见恨晚,卢氏盛情邀请北方兄弟到凤凰村的家中留宿。夜里,北方兄弟彻夜难眠,只因窗外北风呼啸,身上被褥却又硬又薄。翌日,他对卢氏道:“小弟,你们生活得如此艰难,却待他乡之客胜似亲人,我甚是感动,欲传你弹棉花技艺,一为自家旧棉被翻新,二为乡邻亲朋服务,聊表谢意。”话毕,他便从随身物品中拿出弹弓、木槌,把这门手艺传授给凤凰村的卢氏。自此,弹棉花技艺便在凤凰村世代流传了下来。
改革开放前,弹棉花都还只是村里人方便自己的手艺活儿。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时,七山三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导致凤凰村的村民们分到的田地并不多,生活水平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快速提升。1983年12月,国家停止了向城乡居民发放布票、絮棉票的统销政策,纺织品、针织品和絮棉敞开供应。从此,凤凰村的弹棉花才逐渐对外弹出了名声。
弹棉花的工具十分简单,只需一个木槌和一架棉花弹弓,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干硬的旧棉胎变得柔软宜人。村里婶母们用一根牛筋做棉花弹弓的弦,再用绳子把弓悬吊在棉被之上,一手握住弓背,另一手则拿木槌敲打弓弦,一弹一敲之间讲究的是经验,凝聚的是劳动之美学。只见弓弦在棉花中上下跳动,时而隐没于棉花之中,时而现于棉花之上;弦声时而沉稳厚重,时而清脆有余音,而散开的棉花随弦弹打之声四处飞舞,仿佛落雪纷纷。顽童如我,常在棉絮纷飞中欢呼嬉戏。
改革开放前,这门手艺给凤凰村和邻村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切实的好处,人们不用花大钱,就能重新拥有一床松软、细腻的棉被,过个暖冬。改革开放后,原本就掌握弹棉花技艺的村民们逐步摸索学习磨盘、扦纱等制作棉胎的工序,开始生产手工棉胎。这门与棉花有关的技艺,日渐成为凤凰村人的谋生之道。
二
凤凰村的手工棉胎越做越好,家家户户几乎都营此业。小城里的人但凡提到弹棉花抑或是做手工棉胎,必然会想到此地;城里街头巷尾做棉花生意的,也几乎都是凤凰村村民。
2000年前后,凤凰村的许多人家安装上了电话,为的是更便捷地接到订单。凡是给凤凰村来电的人都会听到这么一段铃声:“您好!欢迎来电凤凰村,本村经营祖传弹棉花、传统手工棉胎……”听村里人说,这是区政府为了鼓励支持凤凰村的棉花产业而定制的彩铃,村民们不用额外付费。因此,村里嬉戏打闹的“00后”小弟小妹们从小嘴里念叨的,不再是我们那时流行的“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而是字正腔圆、一板一眼地模仿这段凤凰村专属彩铃,惹得叔伯婶婶们笑个不停,自此,“棉花村”快要成为凤凰村的代名词了。
稍年长的我们羡慕小弟小妹们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因为手工棉胎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家家户户都忙得团团转,能打下手的哥哥姐姐们便再自然不过地成为家庭作坊的“临时工”。尤其到了冬天,订单更多,制作手工棉胎费时费力,勤劳的家人们常要从天蒙蒙亮忙活到夜深。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329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