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回乡偶记》内容如下:
袁源是一名销售工程师,常常抱着电脑来咖啡馆和客户谈工作。有一天,他等待良久,客户却迟迟未到,他便和我们聊了起来。
2022年12月底,我跳槽了。临近春节,新单位大概觉得给刚入职的员工发年终奖不划算,让我过完年再去报到。想来想去,我决定把这空闲的一个多月时间用来陪伴父母。
想到要在家待这么长时间,我感到压力很大。每个人选择来北京的理由都不尽相同,有人为了谋求事业发展的机会,有人为了首都浓郁的人文气氛,我纯粹是想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出生于东部沿海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小城市,家乡不是不好,而是不够—不够热烈,不够丰富。如果用水来打比方,北京是沸腾的水,而家乡只是温吞的水。
北京的朋友有的开着车千里走单骑,从川藏线进藏,再走青藏线回京;有的去四姑娘山徒步,欣赏雪山美景,也忍受高原反应;有的进过无人区,近距离接触过藏羚羊……大家玩的就是心跳,每个人都在尝试突破自我。公园里常常传出诗朗诵的声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跑道上永远挤满了跑步爱好者。在我看来,这是在热情洋溢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家乡太平静了,大家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满脑子想的都是挣钱,挣了钱干吗呢?买大房子,换好车,再没别的了。谁要跟旅行团去欧洲旅游一趟,这牛能吹一年。年轻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必须结婚生子,如果不按这套程序走,那就是异类。
我的父母老实本分,觉得找个好工作、拿到高工资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他们厌恶风险,不喜欢我折腾。有一个暑假,我突然对烹饪产生了兴趣,尝试照着菜谱烧菜,结果弄得一团糟。我爸吼我:“不会烧就不要烧!”我妈一通苦口婆心:“爸妈不指望你帮忙干家务,只盼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我感到很无奈。当父母的怎会不希望自家的孩子聪明能干呢?拧巴的是,他们只愿意看到结果,却受不了我成长之路上的一地鸡毛。可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前不也失败了很多次吗?你不能说最后成功的那次才有价值,前面那些失败都是瞎胡闹,成功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试错。这些道理怎么和父母讲?讲了他们也听不进去。我妈的QQ个性签名是:做普通人,过平静的生活。
对我这样一个生命能量旺盛的人来说,在家乡生活太不得劲了,一辈子一眼望到头,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期待热气腾腾地活着,我渴望惊心动魄的经历,我想找一个没有他人注视的地方去磨炼心性,我要按自己的意愿过我的一生。高考填志愿时,我不顾家里的反对,坚决报考北京的学校,毕业后又坚决留了下来。
当然,我爱我的家乡,我常常对北京的同事和朋友夸赞家乡的山水很美、人很务实。我当然也爱我的父母,这么多年没有照顾和陪伴父母,我很愧疚。我只是个普通打工人,来北京这么多年,也没能让父母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我常常想,父母会不会为这样的亲子关系感到遗憾?我非要跑这么远,让他们既缺乏陪伴,也没有享受到孩子成功带来的自豪。在他们眼里,我是个自私的儿子吧?
对家乡,对父母,我有爱,也有抗拒。
回到十几年前逃离的地方,我百感交集。家乡大了好多,我初中时最喜欢在周六下午骑自行车出去玩,一不小心就骑到了乡下,暖风拂面,放眼望去,是大片的油菜花。现在无论怎么骑都在城里,到处是高楼大厦,那些陌生的地名让我无比茫然。马路上骑自行车的少了,开车的多了,马路虽然变宽了,却更拥挤了。父母老了,我爸脸上长了几个老年斑,头发秃成了“地中海”,早已不是年轻时英姿勃发的样子;我妈戴了假牙,爬上楼就气喘吁吁的,还总觉得很冷,晚上不开空调就睡不着。
一切都变了,一切又似乎没有变。
家乡洋气了很多,每个细节都写满了对大都市、国际化的向往,20层以上的建筑物会拥有“国际会议中心”“环球大厦”等大气磅礴的名字,新盖的小区则往往冠上“铜锣湾”“海德堡”这样的名称。如果是年少的我看到这些,一定心生鄙夷,但现在我只会哑然失笑,大城市的人去小地方寻求内心的平静,小地方的人则羡慕大城市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何尝不是一种“围城效应”?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328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