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摘《再说立冬(外一篇)》内容如下:
一年前的今天也是立冬。
回想一年前的今天, 风和日丽,我操控着电动轮椅出了小区南门,去金凤凰广场找“新能量”程雪凯老师学非洲鼓。 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树叶黄绿参半,成了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昨晚下了一夜的雪,早上,窗外皑皑白雪, 我觉得气温明显比平时低很多。 天气预报说要突破零度以下,并伴有大风寒潮,我今天只能在家锻炼了。
因家里门框的漆被我的轮椅来回移动时不小心碰掉了多处,工作人员下午来补漆,喷漆气味大,室外又太冷,母亲只好带我去新风展商场锻炼。
由于小区无障碍设施不很完善,也许当初楼盘的开发商、设计师只考虑满足正常人日常出行,没有意识到特殊人群的需要吧。 从家到车库需要下三段楼梯,走两个平台,越过一道高5 厘米的门槛。 这对我来说,是进出小区美中不足的一件事,也是一道硬伤。
刚出电梯,我就不得不扶住铁制栏杆。 其实才扶了十几秒栏杆,原本在家还暖和的双手霎时就冰凉了。 母亲艰难地把轮椅搬下去,再上来扶我,如此来来回回好几趟,像是“蚂蚁搬家”。 谁知上了轿车更是透心凉,快速打开暖风并拧到最大,还是没有丝毫暖意。
刚到“成都里”火锅店前,我看见一辆摩托车摔倒在地, 不知是被风刮的,还是与其他车发生了剐蹭。 过往行人都视而不见,没有人愿意扶起这辆“受伤”并“冻僵”的摩托车。
我们继续往前开, 到了泽州路,突然,一道神奇的风景映入眼帘,车辆行驶在路中央,左手拉着冬天,右手拉着秋天。
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塔松上积了很厚的雪,酷似冰雪童话世界。 阳光照射的地方,根本不见一丝一毫的雪,还像是停留在秋天,给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满地黄花堆积”两种不同的感觉。 我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刀郎的“2002 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今年雪来得早, 立冬前一晚就下了。 此时此景,给人一种“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感觉。
寒风中,环卫工人依然在清理路上的垃圾、落叶、积雪,认真清扫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角落都保持清洁、干净,避免影响交通。
那些骑摩托车、 电动车的人们,即便周日也你追我赶,为生活而奔波。 就如同我今天把走路场所选在商场,也是为了在寒冷天气不放弃锻炼。
这时,我们已到商场,在里面悠闲地走着。 我又想到,我可以选择在商场锻炼,风吹不着,雨雪淋不着。 而环卫工人年复一年在严寒酷暑中默默工作着,正因为有他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信念,才让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好、整洁,才让交通顺畅无阻,才让我们无忧无虑出行……
今年立冬是如此寒冷,但愿如谚语“立冬寒,一冬暖”,让我们拥有一个温暖的冬天吧。
记忆里的春节
如今,物质越来越丰富,可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春节对于90 后的孩子们来说没什么感觉了,但是对于70 后、80 后来说是难忘的记忆。
那时,一入腊月,老人就告诫孩子们:“入腊月啦,都仔细着点儿,别打了盘子和碗,不吉利。 ”孩子们就小心翼翼、中规中矩地做事,祈求来年平安。
人们忙着置办年货, 添新物件、买新衣服、选对联、选年画、选窗花……街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有钱的买鞭炮放,没钱的听响”。过年,鞭炮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再没钱,人们也会买。
儿时,父母带着我去赶集买鞭炮,不仅会买一些响声大的, 除夕晚上和初一早上放,叫“关门炮、开门炮”,也会买一些摔炮、烟花等,还会买一些特定日子放的鞭炮, 每个特定的日子放鞭炮都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腊月廿三晚上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除夕“嘣走霉运,迎接好运,辞旧迎新”;正月初一“万象更新,喜气洋洋”;正月初五“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元宵夜“避难转运,送年”。
年货都买齐了, 开始操办年夜饭。俗话说 “好男儿志在四方”。 而我要说“好男儿忙在厨房”,家里最会做饭的是我姥爷。
中午,姥爷开始蒸馒头和各式面点,小兔子、小刺猬、小鱼……我在一旁惊喜地看着, 想第一个得到这些可爱又舍不得吃的“小动物”。 紧接着姥爷又开始炸油酥食物,馓子、麻花……每次都炸三大锅。 姥爷煎、炸、炖、焖都很拿手,做出来的年夜饭色香味俱全。 年夜饭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淹没了电视里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烟花炫亮夜空,映红了玻璃窗。
到了子夜,父母就会拿出5 元或10元钱,给我发压岁钱,并叮嘱我放在枕头下,这样能把“岁”压住。 那时我真信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压岁钱”的真正含义。
本文地址:https://www.98gs.com/wenzhai/2318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